目录

甲初 总说世间中佛法如何而来的情况

《佛教史大宝藏论》 ︱ 布顿大师.著 ︱

庚七 就二十二种发心而分。 《现观庄严论》中说:“地及金月火,藏与宝生海,金刚山药友,如意宝日歌,王库与大路,乘骑及喷泉,弦乐水云等,二十二种相。”以此比喻所表示之义,如圣解脱军及阿阇黎狮子贤所乐许的友伴是:希求、意乐、增上心、加行、十波罗密多、六通、二资粮、三十七菩提分、悲心、胜观、陀罗尼、辩才、法喜庆、具同一道、具法身等。《庄严经论释》、《二万般若颂释具足清净论》、《庄严佛意论》等论中,及八十无尽慧中的六度,都一一列数,其余项目,是举出一目后,按其次第配合编出的。阿阇黎狮子贤,及无畏师等许多论师都认为以上的二十二种发心摄自大乘的道果等。而有些人则认为是学道所摄。

庚八 就四加行而分。 则是:一切行相的圆满加行、顶位加行、究竟加行、刹那加行等四加行。或是披甲修行、入行、资粮修行、出离修行等四行。(以上指修行中的初段预行法)

庚九 依共通乘的说法就四道而分。 则是:资粮道、加行道、见道、修道等四道。究竟道属于果,故未包括在四道内。资粮、加行两道仅是胜解真实性行,而未现证,因此是胜解行地。见道与修道,则是现见真实(空性),所以此是现证。初道和二道(资、加)是有漏世俗识,因此非真实“道谛”。那末,《摄论》中何为“道谛”?凡是资粮道,凡是加行道,凡是清净道,一切都摄而为一,即名“道谛”。《集论》中也说:“五道为道谛。”意思是说“道谛”的所属,或说是“随顺道谛”。如《集论释》中说:“所谓五种道,是以五抉择位(即阶段)来说的。”此种抉择也是“道谛”所属的阶段,故说为“道谛”的所属。何以说破除诸世间法后有(即轮回),而且能生起不趋向于彼的出世间道,是“集谛”[43]所摄?乃是由于真实性是不趋向于后有的,但是它与后有的身、语、意的善行相随顺,所以彼诸法也是“集谛”所摄。有人说资粮、加行两道的反面,即是无漏,是合格的“道谛”。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。《摄论》中说:“以闻、思所生慧、勤、行‘念住’(即系念)等,也是世俗识有漏善法。”依此修顺抉择分加行所生念住等精进而行,也是世俗识有漏善法。依此而勤行具足见道加行顺抉择分的诸念住等,也是世俗识有漏善法。依此能生见道中无间断道所摄世间胜法,也是世俗识有漏善法。因此说此等为有漏善法。

庚十 就三学而分。 即增上戒学、增上心学(即定)和增上慧学。《现观庄严论》中也说:“依三学而言,佛正说六度,初戒前三度,后二即二学(定、慧),余一(精进)通三学。”

庚十一 就三种福资而分。 一、布施所生福资;二、持戒所生福资;三、修所生福资。一是施波罗密多;二是戒波罗密多;三是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等波罗密多。

庚十二 就七道或三十七菩提分而分。 如前所说,是由一切经中所说而得知。

戊二 积累若干时间。 经论中有许多不同的说法。有三无数劫、七劫、十劫、三十三劫等说法。也有说十三劫的。其中所谓“三无数劫”的说法,在一般经典中较普遍。“无数”之意,也是《俱舍论释》、《庄严佛意论》等许多经论中所说的“超越数计”而不是“无量数”之意,认为六十个数目中达到“阿僧祇耶”的,即是“无数”。其数目是:一、十、百、千、万、亿、兆、京、梯、垓、壤、溝、涧、正、载、矝羯罗、大矝羯罗、频婆罗、大频婆罗、阿閦婆、大阿閦婆、毗婆诃、大毗婆诃、嗢蹭伽、大嗢蹭伽、婆喝那、大婆喝那、地致婆、大地致婆、醯都、大醯都、羯腊婆、大羯腊婆、印达罗、大印达罗、三磨钵耽、大三磨钵耽、揭底、大揭底、拈筏罗阇、大拈筏罗阇、姥达罗、大姥达罗、跋兰、大跋兰、珊若、大珊若、毗步多、大毗步多、跋罗攙、大跋罗攙、阿僧祇耶。至此还有其余八种数目(即阿毗达磨——对法藏中所出数目)。《菩萨地》中,对于“无数大劫”的算法(即阿僧祇耶劫的算法)有两种:一是指每一大劫中,有年、月、刹那[44]等是无数的,故名为无数大劫——阿僧祇耶劫;二是大劫是超越数计的无数,故也名为无数大劫——阿僧祇耶劫。此两种算法中,如果说成佛需要许多无数劫则取第一种;如果说成佛需要三无数劫——阿僧祇劫也可以,则取第二种。这样的说法,显然与诸经中所说,超越所有恒河沙数大劫是相同的。《般若八千颂释》的密意是说三无数劫,《了义论》中则认为是三十三无数大劫。如经所说:“由第一阿僧祇劫而圆满的资粮地起,至初地之间的资粮;由第二阿僧祇劫而圆满的无垢地起,至第七地之间的资粮;又由第三阿僧祇劫而圆满的不动地起,至‘佛地’之间的资粮。如是由此三阿僧祇劫而成佛。”如认为按数(三)字之义,则与经典自语相矛盾。实际不然,由于等同三段之故,则说由三阿僧祇劫而成佛。并且知道不了义经所说,是与其极相矛盾的。如世亲菩萨说:“普遍完成‘资粮地’,则超一大阿僧祇劫;此后圆满‘胜解行地’时,则超二大阿僧祇劫;此后从‘极喜地’起,至菩萨地的‘法云地’之间,每一地须经三大阿僧祇劫,而始圆满菩萨地,而至佛地的‘普光地’”。如果是这样,须经三十三阿僧祇劫始成佛。《广大游戏经》中则说:“经七大阿僧祇劫,圆满一切善根(福德资粮)始成佛。”有些声闻部则认为十大阿僧祇劫,即净天部各别念诵中所说。由此可见有多少宗规,也就有多少看法传称于世。弥勒菩萨说:“希求为初地,此由无量劫。”又说:“由三阿僧祇而圆满,达到究竟为修道。”因此,应当说这是三阿僧祇劫。再者应当知道它不是从发心立即起算而进入阿僧祇劫中。如《宝云经》中说:“善男子如来是经过许多阿僧祇劫而成正觉。善男子如来为不可量!不可思!不可寻伺观察!”除盖障菩萨问佛尊说:“世尊,诸如来是否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而成正觉?”世尊开示说:“善男子,何以说菩萨修行如来境界为不可思议?他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不能成正等觉,何时菩萨住入法平等性中,应从何时开始计劫,并非从初发心而计劫。”因此《摄大乘论》和说:“贤善具愿力,心坚殊胜行,由此诸菩萨,始计三僧祇。”《摄大乘论释》中也说:所谓“贤善”即善根,成为具足彼力,即具贤善力,彼有此力之意。所谓“愿”,为希求之愿,彼有希愿,以此为具愿力。”其中“具善根力”,是说不被不顺品所压服之意。所谓“具愿力”,是说常遇善知识之意。所谓“心坚固性”,是说虽被恶友颠倒其胜解,但仍然不舍弃菩提心之意。所谓“殊胜行”,是说所见法及后生中能增善法,而不退失之意。何时其善根与愿力,及心坚固,而不退转,并具胜行,不执少分功德以为足,则从此开始计入三阿僧祇劫。又有些人说,阿僧祇劫是从“加行道”开始,如《菩萨地》中说:“一大阿僧祇劫,是从住‘胜解行’中圆满后,到住‘极喜地’始成。”《菩萨地释》中说:“开示由不断地精勤于善法,而是从‘胜解行地’到达阿僧祇劫。”其中需要研究的是,应说是从“胜解行地”精勤。那所谓从“加行道”精勤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。而且《菩萨地》也说是:“胜解行地”初发心以上。在《集论释》中也说:“住于‘胜解行地’的菩萨种姓,从最初发大宏愿起,到未进入‘极喜地’之间,其每一阶段都未获得出世间之果。”所以如果不是这样的话,则与前面所说经教,及阿坝亚嘎惹古巴达论师所说。第一阿僧祇劫,是从“资粮道”起,至圆满“初地”之间的说法相矛盾。所以在“资粮道”中,何时完成具贤善力而始计阿僧祇劫。《摄论》中也说:“何以由一生而现证无上正等圆满菩提?”对于阿罗汉来说,短暂的一生也没有,更说不上“生流相续”不断。答曰:是延长寿行而现证的。中观师法友说:“若是菩萨根器,及依精进等力,则不一定须经三大阿僧祇劫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