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器世间庄严成就
《往生论注分段解义》 ︱ 昙鸾大师.著 ︱ 益西彭措堪布.讲述 ︱
上面解释了三界道的状况,接下来观察安乐净土是怎样胜过三界道的。这又要分成三段来认识:
(一)认识安乐净土的由来
安乐,是菩萨慈悲正观之由生,如来神力本愿之所建。
安乐净土是法藏菩萨慈悲正观所生,是阿弥陀如来神力本愿所建。
“慈悲”,指给予众生现前和究竟利乐的大慈,以及拔除众生粗细诸苦的大悲。“正观”,指了达诸法无生无灭,而产生如实的观照。观有生有灭为邪观,观不生不灭即正观。总之,由法藏菩萨悲智双运的妙行而出生极乐、建立净土。
“如来”,指如来藏远离客尘垢染而现前清净时的不可思议智慧身。“本愿”,指成就殊胜净土、普度众生速成佛道的弥陀愿海。“所建”,指以法身妙智为因、本愿为缘,在成佛时任运流现极乐刹土的无量功德庄严。
(二)安乐净土永断生死故,胜过三界道
胎卵湿生,缘兹高揖。业系长维,从此永断。
此即是赞叹安乐国土有令往生者断除生死流转的神功力用。
“兹”,就是上面讲到的慈悲正观所生、神力本愿所建的极乐净土;“缘”,指以极乐净土为增上缘,一经往生,便永远绝离了胎、卵、湿等一切轮回中的受生。由于净土天人是莲花化生,因此在四生中排除化生,以胎、卵、湿三种生表示三界中的一切受生。“高揖”,指立在高处向下拱手,表示告别。“高”指生到功德极为殊胜的净土,其果位远超三界。“揖”表示永远的告别。
“业系长维”,指无量劫以来惑、业、苦循环不断,将众生长久系缚在三界中,无法脱离。“系”即是系缚,其体性为结蕴相续。粗言之,指舍一身又取一身,生死相续不已;细说即五取蕴相续不已。此相续为从无始际传来,旷远无际,故称“长维”。“维”是连结义,指结蕴相续。
“从此永断”,指一往生极乐世界之后,旷劫以来的生死相续便永远断绝。也就是有弥陀本愿神力加持往生者的心,不起任何贪计我和我所的念头,因此永断生死相续。
(三)安乐国土成满普贤行愿故,胜过三界道
续括之权,不待劝而弯弓。劳谦善让,齐普贤而同德。
这是进而赞叹,安乐国土能令圣众自然成满普贤行愿。
“括”,是指箭的尾端。“续括”,就是把箭的尾端顶住弓弦,一直往后拉。“权”,是方便。由“续括”而能把箭发射出去,因此是发箭的方便,称为“续括之权”。对应下句的“弯弓”。
“不待劝而弯弓”,指不待他人劝发,而自然发心起行。意思是说:以极乐净土的加持,行者一生入其中,便能自然发起道心,自然住于正观,自然修菩提行,而不待人劝发。譬如闻鸟鸣声,自然生起悲心;得佛光照触,增益菩提心;闻池水说无生法,顿时发起般若正观;在楼阁中普见十方国土净秽诸相,自然生起断恶行善之心,而趣向一切种智。如《般舟赞》所说:“宝鸟连声奏天乐,一切见者起悲心”;“见树闻波成法忍”;“听响闻音皆得悟”;“礼佛一拜得无生”;“念念时中常证悟,十地行愿自然成”等等。
“劳谦善让”,即是圣众明悟无我而现的德相。有功不居高,行善不显耀,心无我慢贡高,便是劳谦善让。因为不执著我而能放下身段,因此能普行礼敬、普行称赞,乃至普行随喜、普行恒顺等,速能成就与普贤大士同等的功德,因此说“齐普贤而同德”。这也是由于弥陀本愿的加持,而使净土圣众现前修习普贤之德。
胜过三界,抑是近言。
由此可知,“胜过三界”还只是从浅近处说。实际上,极乐世界具有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,唯有佛的智慧才能究竟了知。
究竟如虚空,广大无边际。
此二句,名庄严量功德成就。
这二句是说极乐国土的量功德成就。
佛本所以起此庄严量功德者。见三界狭小,堕陉[1]陪[2]陼[3]。或宫观迫迮[4]。或土田逼隘。或志求路促[5]。或山河隔障。或国界分部。有如此等种种拘局事。是故菩萨兴此庄严量功德愿。愿我国土如虚空广大无际。
佛在因地之所以兴起国土量功德庄严,是因为见到三界狭小,国土中有残垣断壁,或者有悬崖、丘陵、小岛,或者宫殿楼观逼迫狭窄,或者田地狭窄、道路狭小,或者山河阻隔,或者各国之间分疆立界。有诸如此类的种种拘碍、局限之事,由此兴起庄严国土量功德的大愿:愿我成佛时的国土,如虚空般广大无际。
如虚空者,言来生者虽众,犹若无也。广大无际者,成上如虚空义。何故如虚空,以广大无际故。
“如虚空”三字是说,国中虽然来生者很多,但仍如无人来生那样。“广大无际”这一句是成立国土如虚空义。即:为何说国土如虚空呢?以国土广大无边际之故。
所谓的“有边际”,是指从国土中的某一点出发,往某一方向运行,最终会走到边上。而极乐国土无论往哪个方向运行,都得不到边际。以国土无边际之故,无论来生者有多少,都始终如虚空般开阔广大。
这里要按这样观察:如果国土的量有限,则来生者越多就越局促,超过限量则无法容纳。而极乐国土广大无边,无论来生者多少,都不会出现拥挤、局促。在极乐国土的任何一处,无论往哪个方向看,都是无限开阔,因此是“广大如虚空”。
成就者,言十方众生往生者,若已生,若今生,若当生,虽无量无边,毕竟常如虚空,广大无际,终无满时。是故言究竟如虚空,广大无边际。
“成就”这二字是说庄严国土量功德的大愿已经实现。即法藏成佛后,随本愿力从法身智慧显现广大无边的国土。十方来生彼国的众生,无论是已往生、今往生、当往生,都无量无边。尽管如此,国土恒时如虚空般广大无际,终究没有充满之时。因此说“究竟如虚空,广大无边际”。
《无量寿经》中说:假使八方上下无数佛国里的无量诸天、人民、蜎飞蠕动之类,都往生极乐国土,数量极多,不计其数,而佛国始终如一,不见有增多之相(汉、吴二译)。
要知道此国土量功德庄严唯是弥陀妙心或法性所现。以法性无边际之故,从法性所现的极乐国土亦无边际。
问曰,如维摩方丈,苞容有余。何必国界无赀,乃称广大。
“维摩方丈,苞容有余”这一典故出自《维摩诘经》。此经记载,有一次维摩大士示现生病,佛遣文殊菩萨前往问病,与文殊同去的有八千菩萨、五百声闻和百千天人。维摩大士的居室只有一丈见方。当时大士示现神变,须弥灯王佛送来三万二千个狮子座进入丈室,每个狮子座有八万四千由旬,方丈室内全部容纳,无有妨碍。“赀”是计算之义。“国界无赀”,指国土的范围不可计量。
有人问道:如同维摩丈室在一丈见方的小屋内能包容极其广大的事物,为何一定要国界无量才称为广大呢?言下之意是不能只把“广大”理解为国土的范围广大,因为在极小的空间内也能呈现广大。
答曰,所言广大,非必以畦[6]畹[7]为喻。但言如空,亦何累方丈。
答:所谓的“广大”,未必是像五十亩对三十亩那样的广大。“广大”有两种:一、相对于另一法而说的广大;二、绝待的广大。比如说,地球相对一座城市来说是广大,相对银河系来说又很渺小。因此所谓的“地球广大”只是一种相对的说法。而这里赞叹极乐净土的广大,只说到“如虚空”,所以这是超出有限之量,是绝待的大,而不是相对的大。
从“如虚空”三字能了解到极乐国土无有大小之相可得,也就是国土并没有落在数量里的相对的广大或狭小之相,既然没有相对的“广”、“狭”之相,也就不必说什么“在狭而广”了。
“何累方丈”中的“累”字有二义:一、“烦劳”:既然无大小之相可得,就不必费口舌说什么“在小而大”了。二、“妨碍”:依仗弥陀本愿神力,在无相法性中显现净土万相,并没有固定的大小等量,因此不妨小中见大、在狭而广。比如在净土的楼阁中能见到十方刹海的情形。
又方丈之所苞容,在狭而广。核论果报,岂若在广而广耶。
阿弥陀佛因地发大愿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庄严国土,当时见到三界国土的量狭小、局促,便兴起悲愿,誓欲成就如虚空般广大的国土来给众生受用。因此这里说的“果报”是指众生往生后得到国土量功德庄严的受用。
单就果报衡量。“方丈之所苞容,在狭而广”是说,当时人们见到的维摩丈室确实是一丈许的狭小屋子,只是维摩大士以神力使它包容广大,所以是“在狭而广”。而极乐世界是弥陀妙心所现的广大国土,成为无数往生者托生之处。此处有两重广:一、国土广大无边,是第一重广;二、在无边的国土中,处处镜纳十方,包容广大,是第二重广。所以是“在广而广”,果报更为殊胜。
正道大慈悲,出世善根生。
此二句,名庄严性功德成就。
这二句是说国土性功德庄严成就。
佛本何故起此庄严。见有国土,以爱欲故,则有欲界。以攀厌禅定故,则有色无色界。此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。长寝大梦,莫知悕出。是故兴大悲心,愿我成佛,以无上正见道,起清净土,出于三界。
佛在因地为何兴起国土的性功德庄严呢?是见到有的国土,众生以爱欲耽著五欲,则有欲界;以攀上厌下的心修持禅定,则有色界和无色界。此三界都是有漏邪道所生,众生沉陷在长夜大梦中,不知寻求出离,因此兴起悲愿:愿我当来成佛,以无上正见之道,起清净土,出于三界。
上一段“见有国土”到“莫知悕出”之间,是以智慧明见苦、集二谛。“是故兴大悲心”,是由明见苦集而兴起悲愿,即由智兴悲。“愿我”等一句是由悲发愿。
细细地体会“以爱欲故,则有欲界”这一句,会觉悟到欲界的真相及其由来。比如现代人贪求物质享受,它的内容其实就是五欲。比如:房间里要有好的灯光、家具、地板,贴上好看的壁纸,再摆上几盆花,这是贪求色尘;常喷一些香水,这是贪求香尘;放放音乐,欣赏一番,这是贪求声尘;喜欢睡在舒适、柔软的床铺上,这是贪求触尘;还要吃点水果、糕点,享受美味,这是贪求味尘。像这样,人们为了追求现世的欲乐而造各种恶业,也因此堕在欲界的恶趣中;如果眼光长远一点,不贪求现世的五欲享乐,而求来世得到五欲享乐,这样来做布施等善行,就生在欲界的人天善趣。总而言之,“以爱欲故,则有欲界”。
其次“攀厌禅定”四字是指明造成色界和无色界的缘由。“攀厌”指观察到享受五欲的利益很小,过患却极大,因此厌舍外五欲乐而攀求内在定生喜乐或舍受,为此勤修禅定,以不动业而受生上界。
接下来说到:“此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。”这是由因位造业的状况而明见果的体性。由于因位行的是有漏邪道,导致其所感三界果报唯一是苦的自性。“有漏邪道”四字,一语道破了因地的行为邪而不正,致使其果报全属鄙劣。那么,以什么理由能判定这样的行为是邪道呢?其理由是:以有漏故,以随我见和贪爱而转故。
下面再分三类来指示造有漏业及其果报的状况:一、为“我”求取现世的外五欲乐而造非福业,则感得恶趣果报;二、为“我”求取来世的外五欲乐而造福业,则感得欲界人天果报;三、为“我”求取内的定生乐受或舍受而造不动业,则感得色界、无色界果报。上述这一切道都源于爱执自我、贪求有漏乐受或舍受而发起造作,因此都是有漏邪道。其邪妄不正之处有二:一、于无我妄计有我,为“我”而求;二、有漏的乐受与舍受本为苦性,却妄计为乐,于三界有漏法起诸贪爱。
由于恒时随我执和贪爱而转,造集有漏业,致使“长寝大梦,莫知悕出”。“长”指无量无数劫中。“大梦”,指以虚妄的分别心变现三界根身、器界诸相,如做迷梦般。众生个个都被无明所覆,在迷不知迷,在苦不知苦,因此都不知寻求出离。
以上是法藏菩萨以智慧观见三界苦相,了知三界全是杂染体性、全是苦性,而无量众生从无始以来长劫沉陷在三界中,无法出离,由此誓欲将无量众生从三界里拔出。为完成此愿,立誓成就佛果,以无上正见之道现起清净土,超出三界。
“无上正见”,指亲见平等真如法性。“道”,指由此发起无缘悲心。其果即是现起他受用净土(指众生能托生其中而获得殊胜受用的净土)。此处发愿求证的目标是现起清净刹土,摄取无量众生往生其中,毕竟远离惑、业、苦杂染而超出三界。
由此也可以看出法藏菩萨建立净土的悲愿,以及以本愿他力救度苦难的特点。众生只凭自力解脱生死非常困难,多少众生因为不明苦谛而生不起出离心,多少众生不明无我,而始终随我见而转,由此造成长劫以来恒时都以贪著三界诸受的心为利自我而起惑造业,导致生死无穷。法藏菩萨见此情形兴大悲愿,誓以福慧资粮严净国土,使众生一往生其中,便顿超三界。
[1] 陉:山脉中断处。
[2] 陪:重叠的土堆。
[3] 陼:水中小块陆地。
[4] 迫迮:逼迫狭窄。
[5] 促:狭小。
[6] 畦:五十亩。
[7] 畹:三十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