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器世间庄严成就
《往生论注分段解义》 ︱ 昙鸾大师.著 ︱ 益西彭措堪布.讲述 ︱
以上阐述了法藏菩萨在因地发愿成就国土性功德庄严的缘起。下面从体、因、用三方面解释“性”字的涵义。
(一)从“体”解释
性是本义。言此净土,随顺法性,不乖法本。事同华严经宝王如来性起义。
“性”是本性或本源。就“体”解释,“性功德成就”是指极乐净土随顺法性,不违本源。与《华严经》所说的“宝王如来性起义”相同。
为了了解净、秽二土的体性,需首先观察二土的起因。首先,在尚未获得转依的阶段,以背离法性、唯一依止虚妄分别心的缘故,现起丘陵、坑坎、荆棘、沙砾等器界不净之相,因此秽土唯以虚妄分别为体性。而获得转依时,依于真如法性而现起刹土诸清净相,也即是在以圆证二无我的无分别智之力获得究竟转依时,一切都现为圆觉或涅槃的自性,以此成就周遍虚空般的净土。本论所说“依法性入清净相”即是此意。因此,西方净土的无量庄严唯是一法句,即清净句——真实智慧无为法身。
(二)从“因”解释
又言积习成性,指法藏菩萨集诸波罗蜜积习所成。
“性”又可以解释为“积习成性”。指极乐净土是法藏菩萨修集无量波罗蜜多的积习所成。
“波罗蜜”,是到彼岸的意思。从道上说,是指能到涅槃彼岸的正因;从果上说,是指已到涅槃彼岸的果德。此处则是从“能到彼岸”的角度说。“诸”指六度万行。“积习”指心中积集善业习气。
总的这一句是说:法藏菩萨在无量劫里修集布施、持戒、安忍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等无量无边的波罗蜜多,由于圆满积集了善根习气,因而如愿成就庄严净土。
亦言性者,是圣种性。序法藏菩萨于世自在王佛所,悟无生法忍,尔时位名圣种性。于是性中,发四十八大愿,修起此土,即曰安乐净土。
又有说“性”是指“圣种性”。登地以上的地位称为“圣种性”。由于现见真如法性,已经生起决定趣入佛地的圣道,而不复轮转生死,因此是入圣种性。从净土的起因来说,这要追溯到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如来处得悟无生法忍[1],当时的地位称为“圣种性”。在此圣种性中发起四十八大愿,并经长劫修习而现起的净土,就称为“安乐净土”。
“于是性中,发四十八大愿,修起此土”一句是说,法藏菩萨是住在照见实相的圣种性中,发起四十八大愿,也是安住在这圣种性中修起庄严净土。不论是发愿还是庄严佛土,都是以悟无生忍为根本。
本注所说的:“以无上正见道,起清净土”,《无量寿经》里所说:“住真实慧,庄严佛刹”(宋译),以及阿弥陀佛开示成就净土的一偈:“通达诸法门,一切空无我,专求净佛土,必成如是刹”(唐译),都是法义一味。“通达诸法门,一切空无我”,也就是“住真实慧”,也就是“无上正见”,也就是“悟无生忍”。是在这圣种性中发起大愿,也是在这圣种性中庄严国土。此即明示现起净土是以无分别智为根本因,以大愿为助缘。因此说:“以本愿和智慧庄严净土”。
总之,法藏菩萨在因地证得无分别智,安住在无生无灭的实相中,于后得位发起四十八愿,依妙慧抉择观察为先导,如是如是誓愿、加行庄严佛土,由先前学道位誓愿加行的势力,果位无有往昔戏论分别,而从清净妙心中如是变现。如此修起万德庄严的净土。
是彼因所得。果中说因,故名为性。
由于安乐净土是由如此的因所成就,以其根本因的“圣种性”来说果位的净土具足体性庄严,因此称作“性功德成就”。
极乐净土是法藏菩萨安住圣种性发愿而修成的国土,由于因极为殊胜圆满,故称为“性功德成就”。
(三)从“作用”解释
又言性是必然义,不改义。如海性一味,众流入者必为一味,海味不随彼改也。又如人身性不净故,种种妙好色香美味,入身皆为不净。安乐净土,诸往生者,无不净色,无不净心。毕竟皆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。以安乐国土清净性成就故。
又可以说,“性”是“必然”[2]义、“不改”义。就像海水同一咸味,百川之水一经流入大海,则必定同成一味,海水不会随淡水流入而改变其咸味。又如人身为不净体性,种种妙好的色香美味一入人体则都转为不净(即人体为血、肉、屎、尿等三十六种不净物的积聚体,任何色香美味一旦进入人体,都将变得污秽腥臭)。与此类似,由于安乐国土已经成就了清净体性,能令一切往生者,身心无不清净,毕竟证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。
“海性一味”,比喻安乐国土的体性清净一味。“入海众流”,比喻往生净土的圣凡万流。“入海必成一味”,比喻入于净土,色、心必定转成清净,终将证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。也就是说,以往在娑婆世界等的秽土,色、声等境不清净,眼、耳等根不清净,六识不清净,而一往生净土,不清净的根、境、识顿时转为清净。初步是六根缘境时,无不缘清净相而起清净心;究竟是“皆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”。所以弥陀净土有加持一切众生普皆成佛的妙力,也因此赞叹弥陀愿海为一乘悲愿。
“皆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”:由于是无量佛陀功德法的所依,因此称为“法身”;本自元成,不由造作,即是“无为”;远离有、无等一切边,故是“平等”;非但自性无垢,且远离虚妄分别垢染,故是“清净”;寂灭二取客尘而显发本具法身,称之为“得”;一切成佛,故说“皆”。
又“必然”有二义:“无不净色、无不净心”,是现前必然义;“毕竟皆得无为法身”,是究竟必然义;“安乐国土清净性成就故”,是必定转染为净的原因。
总之,“国土清净性成就”,就体而言,是阿弥陀佛法身妙智所现;从因而言,是法藏菩萨累劫修集诸波罗蜜多积习所成,是证得无生法忍住于圣种性而发愿、修起;从作用或性能上说,极乐国土能使一切往生者必定转染为净、毕竟清净而圆证无为法身。此即是真实成就了国土性功德庄严。相比而言,三界秽土唯以虚妄分别为体性,唯是杂染业所感、住于虚妄分别而变现,能使心现起惑、业、生三杂染。由上述原因,故称之为“庄严性功德成就”。
以下再解释“正道大慈悲”和“出世善根生”两句偈颂的涵义。
(一)正道大慈悲
正道大慈悲,出世善根生者,平等大道也。平等道所以名为正道者。平等是诸法体相。以诸法平等,故发心等。发心等,故道等。道等,故大慈悲等。大慈悲是佛道正因,故言正道大慈悲。
“正道大慈悲,出世善根生”说的是平等大道。“正道”即平等之道。称其为正道的原因是:“平等”为诸法体相,即远离有无、高下、染净等的一切差别相。《入佛境界经》中云:“菩提者,名为平等。平等者,名为真如。乃至平等者,是入不二法门。”所以平等是指法性。“平”即不偏,“等”谓不异。法性不偏于有、无、染、净等任何边,且恒常如是,因此是“平等”。
倘若能现见诸法本自平等的真如,而对一切事物无有偏执,此即是发平等心。以发平等心之故,便能远离爱憎取舍,此即是行平等正道。以行平等正道,慈悲心则平等,无亲疏、高下之别,对于一切众生平等与乐拔苦。如此的大慈悲心即是佛道正因,因此说“正道大慈悲”。
(二)出世善根生
慈悲有三缘。一者众生缘,是小悲。二者法缘,是中悲。三者无缘,是大悲。大悲即出世善也。安乐净土,从此大悲生故,故谓此大悲为净土之根。故曰出世善根生。
慈悲有三种缘:一、众生缘,即缘父母、妻子等的人我相,发起欲拔除其苦的悲心,属于小悲;二、法缘,即不见人我相,唯见因缘所生的五蕴法处在惑业苦的循环中无法脱离,以此兴起欲拔除其苦的悲心,属于中悲;三、无缘,远离人我相和法相,无有所缘而拔除其苦的心,即是大悲。大悲为出世间大善根。安乐净土即是从此无缘悲心所生,因此说大悲为净土之根,颂曰:“出世善根生。”
举例来说:比如见到一个乞丐正遭受饥饿和寒冷的苦,当时认为实有这个受苦的众生而起悲心,想解除他的痛苦,就是众生缘悲。如果见到其上并没有常、一的“我”,而只有随惑业的力量受苦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这五种法,缘此生起悲心,就是法缘悲。虽然诸法了无自性,但众生都像陷在恶梦中那样枉受诸苦,在现见诸法空性而无缘的同时,能利益众生,即是无缘悲。
此处“出世”指无缘,有所缘即是世间。安乐净土为法藏菩萨出世无缘大悲所生。此义是说以了达诸法空性的智慧摄持,而现起救度众生的无缘悲心,以悲心立愿,依愿而成就净土,因此说“正道大慈悲,出世善根生”。
净光明满足,如镜日月轮。
此二句,名庄严形相功德成就。
这二句是说极乐国土的形相功德成就。其庄严是指光明遍满国土,或者说,国土以光明为形相。
佛本所以起此庄严功德者。见日行四域,光不周三方。庭燎在宅,明不满十仞[3]。以是故起满净光明愿。如日月光轮,满足自体。彼安乐净土,虽复广大无边,清净光明无不充塞。故曰净光明满足,如镜日月轮。
佛因地之所以兴起国土形相的功德庄严,是因为见到日轮运行于四大部洲时,光明只照耀一洲,不能照耀其余三洲;舍宅里的灯火,照明不满七、八十尺的范围。以见此国土光明不满足的苦相,而油然兴起悲愿,誓欲成就国土满净光明的形相庄严。
“满净光明”是说如日月自体遍满光明,安乐净土虽广大无边,清净光明无不充满,因此说“净光明满足,如镜日月轮”(“镜”也以光明为相,属于同类比喻)。
当日轮环绕须弥山运行到某一部洲时,由于被须弥山遮挡,光明照耀不到其余三方。日光和灯光都不能遍照一切处,此即是秽土光明不满足的苦相。为此,法藏菩萨兴起悲愿:愿我当来成佛的国土,清净光明遍满国中。所以,极乐世界里遍满光明。
再就万物个体而言,此方秽土除了少数日、月等发光体之外,水流、花树、房屋、器具等都不会发光。而极乐世界,万物都以光明为形相,地光明,水光明,树光明,楼观光明……的确是光明满足的国土,光中显现种种色形,光明变现无数稀奇,光光相照、互为严饰。国土总体以光明为形相。
最后我们还要“摄事入理”,是把“国土遍满光明”这一功德庄严摄入在一法句中。何谓一法句?即清净句——真实智慧无为法身。总之,遍满极乐国土的清净光明唯一是阿弥陀佛法身妙智所现。
[2] 指加持上的必然,转染成净的必然,犹如铁屑被放置在磁场中决定被磁化的必然。
[3] 一仞:相当于七、八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