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器世间庄严成就
《往生论注分段解义》 ︱ 昙鸾大师.著 ︱ 益西彭措堪布.讲述 ︱
备诸珍宝性,具足妙庄严。
此二句,名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。
这二句是说极乐国土种种事的功德庄严成就。
初句显示净土万物为珍宝体性;次句“具足妙庄严”指万物无论形色或结构,局部或整体,单一或组合,都具足庄严。净土中的万千事相,一树一花,一楼一池,无非珍宝体性,无不具足庄严,称为“种种事功德庄严成就”。
佛本何故起此庄严。见有国土以泥土为宫饰,以木石为华观。或雕金镂玉,意愿不充。或营备百千,具受辛苦。以此故兴大悲心,愿我成佛,必使珍宝具足,严丽自然,相忘于有余,自得于佛道。
佛在因地为何兴起此种种事功德庄严呢?是见到有的国土缺乏珍宝,只能以泥土筑成宫殿,以木石建造楼观;或者雕金镂玉,意愿不能充分实现(虽然精工细作,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,不能穷微极妙);或者种种器具并非自然而有,需要人工来制备,备受辛苦。以此兴起悲愿:愿我当来成佛的国土,万物具足珍宝性,皆由无量妙宝、无量妙香合成,庄严奇丽,自然而现,相忘于有余,自得于佛道。
注中“以此故”是承上启下的词句。具体是指:法藏菩萨见到有国土以泥土为宫饰,以木石为华观,因此发誓成就国土珍宝具足的庄严;再者见到秽土中雕金镂玉、意愿不充,因此誓欲成就万物庄严奇丽的功德;而且见到秽土中为成就诸庄严事,须营备百千、具受辛苦,因此誓愿成就诸庄严事自然而现的功德。
“自然”,是指西方净土的宝性庄严不是人工劳作,渐次制备而成,而是以弥陀本愿为缘,从法身妙智任运显现。譬如七宝林树是从弥陀无漏妙心流出,无初生及渐次生长之相,起时一时顿起,非造作所成,因此是“自然而现”。
“相忘于有余,自得于佛道。”这一句的意思是,法藏菩萨誓愿成就“万物庄严奇丽,自然而现”,令国人无争无求,自然得成佛道。这又有二义:一、愿万物都成珍宝体性,具足妙相,自然而有,无所匮乏,以此忘记竞争、逐取之心,止息生死业因;二、愿万物具足德用,在见色闻香之时,自然使人修持菩提行,成就佛道。《无量寿经》云:“设我得佛,自地以上至于虚空,宫殿楼观,池流花树,国土所有一切万物,皆以无量杂宝、百千种香而共合成,严饰奇妙,超诸人天。其香普熏十方世界,菩萨闻者,皆修佛行。若不尔者,不取正觉。”
此庄严事,纵使毗首羯磨,工称妙绝,积思竭想,岂能取图。
此句是赞叹西方净土中的万物具足庄严,微妙绝伦。纵使工艺堪称妙绝的帝释天王的工匠——毗首羯磨,用尽他的心思反复思维,也无法画出极乐世界一件物品的图案,更无法制造出来。
如果把毗首羯磨带到极乐世界去参观,纵然他长了一千只眼睛,也看不透极乐国土一件物品的微妙之处,纵然他有一千颗心,也无法设计方案、安排工序,而仿造出一件来。到这里语言无法描述,分别心无力测度,鬼斧神工无可施展,一切都无能为力了!
性者,本义也。能生既净,所生焉得不净。故经言,随其心净则佛土净。
“备诸珍宝性”中的性字要理解是本性的意思。这样解释很深,直接开示了“珍宝性”是清净自性。所以这里只是以世间的珍宝权且作个比喻,实际上不是指世间的金银等宝。
《佛地经论》中有一段论述,这样说:净土的果相如何呢?以最极自在的清净识为相。即是指大宫殿最极自在,以佛的无漏心为体相。唯一是此清净心的缘故,不是离心另有珍宝等,而是由佛的清净心如是变现众宝等。这样就知道注中说的“能生”是指本性,是就能现而言;“所生”是指国中的万物庄严。“能生既净,所生焉得不净”,是指本性既然清净,从本性显现的万物焉能不清净?因此说:“随其心净,则佛土净”。
是故言,备诸珍宝性,具足妙庄严。
由于极乐国土的万千事相唯是弥陀无漏净心所现,因此说“备诸珍宝性,具足妙庄严”。
无垢光焰炽,明净曜世间。
此二句,名庄严妙色功德成就。
这二句是说极乐国土妙色的功德庄严成就。
色有形色和显色二种,长、短、方、圆等是形色,青、黄、赤、白等是显色。此处说到极乐国土的万物具有无垢、炽盛的光焰,因此是指显色。
佛本何故起此庄严。见有国土优劣不同。以不同故,高下以形。高下既形,是非以起。是非既起,长沦三有。是故兴大悲心,起平等愿。愿我国土光焰炽盛,第一无比。不如人天金色,能有夺[1]者。
佛在因地为何兴起此国土妙色的功德庄严呢?是因为见到有的国土有优劣的差别,既然有优劣的差别,就会现起高下之相;既现起高下之相,就会产生是非之心;既产生是非之心,就会演变成长期沦落三有。所以法藏菩萨兴大悲心,起平等愿:愿我当来成佛的国土,光焰炽盛,第一无比。不像人天的金色会被更殊胜的妙色所夺。
论注中,从“佛本何故”到“长沦三有”之间,是明见苦、集的相状;“是故”等一句,则是由见苦集而兴起悲愿。此处的要点是:分别心是取相之心,国土既有优劣的差别,凡夫的心就难免分别此高、彼劣;以分判高下的缘故,便引生是非之心,随即对于高者贪爱、求取,对于下者厌恶、舍离;以爱憎心集有漏业,便沉沦三有。
人心就是如此,不见优劣,就不生比较;不生比较,就不起是非;不起是非,就没有爱憎取舍的业行。比如长年住在山沟里的人,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,没有比较,心里就很单纯。但有一天出门去了大城市,以环境的差异,自然心里生起高下之想,接着发起是非之心,认为大城市是天堂,自己的家乡是穷乡僻壤,这样就会贪求城市的环境,厌恶落后的家乡。随后会想方设法去大城市打工,种种的烦恼、业力和果报也就随此而来。这就是长沦三有的一个片段。
法藏菩萨由于见到这种情形而兴起悲愿:愿我成佛的国土,光焰炽盛,第一无比。众生往生到这样的国土,就不会再起高下之心,是非之想,由此杜绝了造有漏业而沉沦三有。
下面再解释光明相夺的情况,以及佛国的金光不被他者所夺的原因。
(一)光明相夺的情况
若为相夺[2],如明镜[3]在金边则不现。今日时中金,比佛在时金则不现。佛在时金,比阎浮那金[4]则不现。阎浮那金,比大海中转轮王道中金沙则不现。转轮王道中金沙,比金山[5]则不现。金山,比须弥山金[6]则不现。须弥山金,比三十三天璎珞金则不现。三十三天璎珞金,比焰摩天金则不现。焰摩天金,比兜率陀天金则不现。兜率陀天金,比化自在天金则不现。化自在天金,比他化自在天金则不现。他化自在天金,比安乐国中光明则不现。
那么,人天的金色是怎么被上者映夺的呢?例如:铜镜放在金子旁边则不显其光亮;今时的金子放在佛世时的金子旁边也黯然无光;佛世时的金子放在阎浮那金的旁边,也不见其光耀;阎浮那金放在大海转轮王道的金沙旁边,亦现不出光耀;转轮王道的金沙放在金山旁边,亦不显现。
如此,金山的金色被须弥山的金色所映夺,须弥山的金色被三十三天的璎珞金所映夺,三十三天的璎珞金被焰摩天的金色所映夺,乃至化乐天的金色被他化自在天的金色所映夺。最后,他化自在天的金色放在极乐国土的光明中又完全黯然不现。
(二)佛国的金光不被他者所夺的原因
所以者何。彼土金光,从绝垢业生故。清净无不成就故。安乐净土,是无生忍菩萨净业所起,阿弥陀如来法王所领,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故。
极乐国土的金光不被映夺的原因何在呢?论注里讲述了三个原因:
第一、人天的金光是从有漏业而生,当业更为清净时,所感的业报光明则更殊胜,因此下下的光明被上上所夺;而佛国的金光是从离垢清净业所生,所以金光无能映夺。
第二、就体性来说,“能生(本性)既净,所生(国土)焉得不净”,佛国的金光既是从清净真心所现,清净妙德无不成就,因此无能映夺。
第三、“安乐净土是无生忍菩萨净业所起,阿弥陀如来法王所领,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故”。
这里的前二句是上二层的补充。意即:安乐净土为无生忍菩萨无漏净业所起,指法藏菩萨现证法性后摄取自分净土,至第八地时获得净土自在,乃至成佛永离诸垢,现起净土,因此说“佛国金光是从绝垢业生”。其次,极乐净土的无量妙相都是阿弥陀法王所领,即:无量庄严都是佛妙心所现,因此“清净无不成就”。
从净土圣贤自方而言,其所见的国土金光是以佛本愿神力为增上缘而显现,以此能显金光的增上缘最极殊胜,因此无能映夺。
是故言,无垢光焰炽,明净曜世间。曜世间者,曜二种世间也。
由于极乐国土成就了万物妙色庄严,因此说“无垢光焰炽,明净曜世间”。“曜世间”,指照耀极乐净土器、情二种世间。
宝性功德草,柔软左右旋,
触者生胜乐,过迦旃邻陀。
此四句,名庄严触功德成就。
这四句是说极乐国土的触功德庄严成就。
佛本何故起此庄严。见有国土,虽宝重金玉,不得为衣服。珍玩明镜,无议于敷具。斯缘悦于目,不便于身也。身眼二情,岂弗矛盾乎。是故愿言,使我国土,人天六情,和于水乳,卒去楚越之劳。所以七宝柔软,悦目便身。
佛在因地为何兴起此庄严呢?是见到有的国土,贵重的金玉不能用来作衣服,珍宝明镜也无法做成敷具。此等宝物虽然能使眼目愉悦,却不便利身体,身、眼二根岂不矛盾?见此缺憾,法藏菩萨兴起悲愿:愿我当来成佛的国土,使人天六根在接触万物六尘时,都如水乳融和般,毕竟免除调和的劳苦。因此,净土中,七宝柔软,既适悦眼根,又便利身根。
“楚越之劳”是指古代楚越两国发生矛盾,调和双方成了很辛苦的事。如果偏向楚国,越国会不高兴;而取悦越国,楚国又不满意。比喻在有的国土中,一种事物取悦了某一根时,不能同时取悦其它根。而极乐国土毕竟消除了这样的矛盾,任何宝物都适合天人的一切根,色适悦眼根,香适悦鼻根,触适悦身根等,六根取六尘时无不适悦,因此说“人天六情,和于水乳”。
[1] 夺:映夺、映蔽。譬如灯光在日光下显不出来,就是被日光映蔽,二者对比时,灯的明亮被日光夺去,叫做“映夺”。
[2] 若为相夺:如何一者被另一者映夺呢?“若为”是如何之义。
[3] 明镜:指古代用铜制作的镜子。
[4] 阎浮那金:也叫“阎浮檀金”。《大智度论》说:此洲上有树林,树林中有河,河底有金沙,名阎浮檀金。
[5] 金山:指须弥山周围的七重金山,山体由金合成。
[6] 须弥山金:须弥山东、南、西、北四面,分别由白银、琉璃、红宝石、黄金合成,其中北面的金子就是须弥山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