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
第三节 能入

《普贤行愿初机导引(上)》 ︱ 智圆法师 编述 ︱

第三节 能入

能入的是“普贤行愿”,要以普贤行愿来趣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中。

在缘起律上,因和果必须相称,因上没有称性的行愿,果上就难以证到不可思议的境界。其他世间的愿、小乘的愿、权乘菩萨的愿,都不称性、不圆遍。只有普贤行愿大愿王摄尽了三世诸佛、一切菩萨的行愿。任何成道者,都是经由普贤大愿摄持,不断地升进,最终彻证到普贤行海而成佛的。

而且,这是善财童子亲自在普贤菩萨那里得到的教授,普贤菩萨也当场显示了自己成就的果位普贤行。因此,这是所有想证得无上佛果,入于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人,尽未来际都必须遵循、效法的大道。

第一目 行愿

“行愿”,指无上的普贤行愿。说的时候一般会偏重“愿”字,但愿和行要兼具,有了愿以后,就要按照愿的设定来发起相应的行持。如是以愿驱动行,再由行持加强愿,才能行至高远处。就像鸟要双翼并展才能高飞,车要两轮并运才能致远那样。

比如,发下生生世世持净戒的愿,之后就要用行为去成满它,随着所发之愿一条一条地殷重实行。而且,学普贤行愿不是只行持其中几条,而是要完成从性中发挥出的全部普贤行,才能度过大愿海。对于大愿里讲的无边菩萨行海,尚未做到时,属于在此岸;正在实行但未做圆满,属于在中流;已经做圆满,就表示度过它而到达了彼岸。

当然,这不是一生一世就能完成的。虽然有个别人可以即生完成全部的普贤行而成佛,但按一般情形来说,首先心中要具备这种愿力,以它作为行动指南,之后任何行为都随着愿来发起,最终才能实际证到整个大愿海里的无边行为相。

第二目 普贤

“普贤”有人、法二种。其中法普贤又有体、用二种。

“体普贤”,指我们的本觉心体或一真法界。所谓“体性周遍曰普,随缘成德曰贤。”心的本体遍一切时处,一切法都以它为体,叫做“普”。这个本体能随缘显现出无量事相,就称为“贤”,即真如理体随着各种染净缘,成就十法界的一切事相。随着染缘就在生死中显现六凡法界,随着净缘就会逐渐证到涅槃,并相应显现四圣法界。但无论怎样随缘而显染、显净,真如本体都没有丝毫变动,这便是体普贤。

“用普贤”,指体上本具恒河沙数的功德妙用。所谓“一即一切曰普,一切即一曰贤。”一就是一切,这叫做“普”,一切就是一,就称为“贤”。由于用是以法界为体,所以当它无碍显发时,就能一一随体而周遍显现;也因此,到了果位普贤时,一毛孔里的光、一个音声都能周遍法界。所谓“一身遍现刹尘身,一一遍礼刹尘佛”,“一音圆演一切音”等等。

人普贤又有位前普贤、当位普贤、位后普贤三种。这是以修道的地位来划分的。

“位前普贤”,指登地以前发了菩提心的菩萨。“曲济无遗”称为普,“邻及亚圣”叫做贤(“亚圣”,指有学位的圣者,“大圣”,指无学位的佛)。意思是说,发了菩提心后,虽然暂时还做不到实际救度群生,但心里常常存有此意乐,叫做“普”。(“曲济”,指并非实际能做到救济,但心里一直这样发心、作意。“无遗”,指缘法界一切众生而发心,无一遗漏。)在修行的道位上,由于跟见道的圣者相邻,就叫做“贤”。

“当位普贤”,指一到十地的有学道菩萨。称其为“普贤”,是因为已经证达法界,开始展现出普贤行。由于通达了一切法空性,所以能逐步地出现周遍的普贤妙行。也就是初地证得十二种百功德,从二地到十地逐渐增胜,到成佛时达到圆满(德周法界曰普,至顺调善曰贤)。

“位后普贤”,指一类已经成佛,但不舍因门的菩萨。所谓“果无不极曰普,不舍因门曰贤。”果上彻证了法界叫做“普”,以悲愿不舍因行,现为菩萨身而饶益有情,就称为“贤”。他们虽然已经断证圆满,成就佛位,但为了利益有情,隐藏自身的实际功德,示现为处在因地修行的菩萨身份。如《华严经》中,文殊、普贤都示现为菩萨身份,辅佐毗卢遮那佛,并称“华严三圣”,实际都是古佛再来。

以上的品名是《四十华严》总的命名。单从我们这次要学的最后一卷来说,“普贤”二字分开来解释,其中“贤”,是指从“礼敬诸佛”乃至“普皆回向”之间的十种贤妙之行;“普”,指以全法界心,尽法界量,尽一切时、一切处、一切种类的善行。

普贤行愿是“能入”,如同经文所说:“如来功德,假使十方一切诸佛,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,相续演说,不可穷尽。若欲成就此功德门,应修十种广大行愿。”后文还说,修学本部《普贤行愿品》能够速疾成佛[1]。由此可知,依照十大愿王修持,决定能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。

[1]《普贤行愿品》偈颂说:“速诣菩提大树王,坐已降伏诸魔众,成等正觉转法轮,普利一切诸含识……果报唯佛能证知,决定获胜菩提道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