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章 请转法轮
《普贤行愿初机导引(上)》 ︱ 智圆法师 编述 ︱
第六章 请转法轮
复次,善男子!言请转法轮者:所有尽法界、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,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,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,一切菩萨海会围绕,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,殷勤劝请转妙法轮。
第六大愿——请转法轮。
尽法界、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的任何一粒极微尘中,都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广大佛刹(极微尘没有自体的缘故,本是全体法界,所以任何一粒极微尘中,都能显现一切佛刹)。在极微尘数的佛刹中,每一念都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诸佛成就正觉,一切菩萨海会围绕。在每一尊成就正觉的佛前,都影现行者我以身口意的各种方便,身体恭敬合掌,口中殷勤劝请,心意为利一切众生而祈请诸佛转妙法轮。
如是虚空界尽、众生界尽、众生业尽、众生烦恼尽,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,无有穷尽。念念相续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无有疲厌。
直到虚空界尽、众生界尽、众生业尽、众生烦恼尽为止,我的请转愿王才穷尽;以虚空界、众生界等无有穷尽故,我恒时劝请一切诸佛转妙法轮,也就没有穷尽。这种请转的妙行,念念相续没有间断,身语意业无有疲厌。
为什么要请转法轮
法不孤起,仗缘方生,所以请转法轮才显得尤为重要。譬如当年本师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时,并未立即传法,而是在光明境界中默然安住。梵天、帝释等见状来到佛前殷勤劝请。他们以法轮、右旋海螺作表示物,口中称述世尊往昔是如何为众生发菩提心,之后经历多少苦行,如今终于成道,为什么舍弃众生而入涅槃等等。以此等行为、语言为缘起,世尊才开始传法,从此世间得见正法光明。
与前五愿王相同,请转的妙行也是本性的力用。如《华严经》所述,普贤菩萨为善财童子示现果地普贤行的境界时,从一一毛孔中,念念现出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的梵天身云,劝诸如来转妙法轮。因为无量众生一直陷溺在生死苦海里,急需妙法来指引自己趣入佛道,所以,只要有最初成佛者,自己都以普贤行自然现在佛前请转法轮。
如是劝请有极大必要。有人可能会说,如今我们没劝请,大德善知识们不也传法了吗?其实那是因为已经有了因缘。同样,诸佛最初成道时,不会在无人劝请的情况下自己突然开始说法。也就是说,有祈请才会有传法的缘起,佛转法轮才能出现世间的正法光明。
真正懂得了正法的内涵,就能认识到请转法轮愿的重要。如果祈请的因缘、佛转法轮这一切都没有出现,则众生听闻不到正法,无法依于法道修行而获得法益。彷徨的心永远陷于非法之中,陷于永劫不见光明的愚痴黑暗里,那种极深的陷落,极其悲惨可怜。而“转法轮”,正是要以先觉觉后觉。成正等觉的教主佛,为众生传授所证之法,正法轮从导师的智慧心传到学人的心中,挽救众生于顽固、颠倒之中,引领其心从非道转入法道并顺应法道而运转。如此正法辗转不断地运行,即称为“转法轮”。
所以,无论哪尊佛成道,我都不拖延到第二刹那,一定立即以十分殷切的心来劝请转正法轮,通过佛陀传法,使正法轮在众生的心中不断转动。换言之,众生一旦得受佛的指示,就开始顺应法道步步上进,随着越来越甚深的正法在相续当中不断运转,必定能够逐渐回归法界。可见,这确实是本性里应该做的事,我们需要激发出此种贤妙行为。
请转法轮的修法要求
请转的境缘需要扩展到一切成就者、善知识等,因为以其功德能利益众生的缘故,我们应当为众生的利益而请转法轮;此时不应以我执或我慢去分别对境水平的高低,或者分别自己是否应该放下架子请他转法轮等。
以普贤行愿的宽广心量,自己无论作为帝释还是梵天等,任何请转法轮的身份都可以。所谓“位后普贤”,就是指成佛后示现菩萨身份来利益有情。此时,缘起上需要示现一种主伴的关系,一尊佛成道称为主,其他则化现成眷属菩萨作为助伴,这是必然的规律,也是法界无私的一种表征。并不是成佛后只能作主尊、当“老大”,而正是因为泯灭了我相和一切执著的缘故,为了利益众生,可以示现任何方便。
同时,普贤本性周遍一切时处,没有任何定相,随应因缘自然流现妙力,显现无量行海,称为“随缘成德”。所谓“不读《华严》,不知佛家富贵”,“富贵”即指果地的无量功德。
本性原有无量妙德,只要我们灭除人法我执,就能处处贤妙地遍入、遍现,而且能在十方刹海里任何一尊佛的海会中自然现身,以身口意的种种方便,殷勤地请转法轮。
由于所发之愿完全是平等、广大、周遍的自性,也就意味着性海中的每一尊佛示现成道时,不间隔一刹那,我立即现在佛前,极其殷重地劝请转妙法轮。或者说一遇到相关的境缘,普贤行将自然显发,而绝不会无动于衷。例如以普贤行愿力的驱使,对于通达某种法门、具有某种特殊智慧的大德,自己必定会请转法轮,使大德们如同暗夜中的明灯般,照亮众生的心路,开启众生的智慧。
这些发愿在凡夫位就需要实行,否则,即使本性具有无边妙德,也如同冷气把水凝结成无法流动的坚冰般,以两种我执能严重障蔽、系缚本心,使之无法现起妙用。因此我们需要称性发愿,破除二执、回归本心。一旦发起称性之愿,就能马上感觉到心的开阔,好像阳光的热力一旦出现,冰就开始消融;同样,以行愿的力量,会逐渐把本性的力用开展,而且越用越灵,越用越妙,等到一切执著全部消尽时,就真正证入了不思议解脱境界。
因此,我们不必抱怨请转法轮、请佛住世等十条,念来念去都翻不出什么新花样。佛法是在讲众生的本性,是要把本性开发出来,之后自然受用无穷。每个人都是自性普贤或体普贤,它能够随缘成德,包括礼敬、赞叹、忏悔、随喜、祈请等都是天性使然。我们不应该埋没此等天性,而要用普贤行愿力,把本性里无量的福德、无尽的心量开发出来,开发得越来越充分,也就是修道的进步越来越快速。
一般人的修行受到局限,或者想修高法却修不上去,都是因为行愿力不够。例如心量狭小的人只能局限于人天善道。以他的人天乘根性,会觉得做人蛮有意思,即使听到出世间的法道,也根本没兴趣;心量稍微大一点的小乘根性(包括声闻种姓、缘觉种姓)虽然求证出世间道,但由于专为一己解脱而进展缓慢;心量更大、想以六度万行完成佛果来利益众生的,即是大乘菩萨根性。其中大乘渐教的观点是,众生只有成佛的种子,现前佛果则需要一步一步断障证德,经过三大阿僧祇劫,逐渐修行才能成道。(当然,以这种见解不能够速疾显发自性。)圆顿根性的人,则由于信解自己本来即是普贤,原本就是大方广法界,因此很快能够开发本性,完成修道的进程。
这就需要依于普贤行愿而具体、有步骤地次第实行,用普贤行愿来摄持所进行的任何一个修法。它是我们不可偏离的大方向。有了普贤行愿,也就有了修行佛道的动力,会使得他成为一名热情的行者(用“热情”来表达智悲力的“力”,只是近似的说法,并不完全准确),不再冷淡和无动于衷;或者用现代话说是有一种从本性抒发出去的力量,这对于大乘行人而言非常重要。因为大乘道以菩提心为根本,有了菩提心才有成佛的种子,才有佛道的根苗;缺少了菩提心的誓愿力,根本无法行持如海菩萨行。每次修法前的发心,既是为修大乘法而拓展心力,也是为了把心恒时纳入大乘道中。
如上所述,本性里虽有请转的妙德,但由于被我执障蔽而难以显露。尤其当今时代,礼仪沦丧,人们心里已经没有了“请”的观念。他可能会说:“这多不好意思,我不去请。”或者认为这些都是仪式,没必要做等等,导致行为上非常迟钝。然而普贤行并不是单为自己请,而是为一切众生请法,时间方面也要延伸到无尽。对此,我们应该好好反省——自心有没有朝向普贤行海的方向奋进?
请转妙行是如何延伸到无尽呢?虚空界尽、众生界尽、众生业尽、众生烦恼尽,劝请才可以结束。因为轮回已然空尽,劝请也就没有必要了,但事实上,这些都不会穷尽,所以我的劝请妙行就永远没有止息。
本性不生不灭,其力用也无穷无尽,对此产生胜解后,就应当顺应本性而发愿或作意:以全法界心,修尽法界行。因此,不是只请一尊佛、一位善知识,而是一体同观,圆满地祈请。在海印三昧中,十方三世佛一时顿现,以各自因缘成熟而在众生界中示现成正等觉的教主身份时,为了彼方世界的无量众生,我立即现在佛前,以身口意的种种方便,殷勤地祈请转正法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