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
第七章 请佛住世

《普贤行愿初机导引(上)》 ︱ 智圆法师 编述 ︱

第七章 请佛住世

复次,善男子!言请佛住世者:所有尽法界、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,将欲示现般涅槃者,及诸菩萨、声闻、缘觉、有学、无学,乃至一切诸善知识,我悉劝请莫入涅槃,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,为欲利乐一切众生。

第七大愿——请佛住世。

祈请的境缘,是尽法界、虚空界,十方三世应化在世间的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的诸佛如来。在他们一期化缘已毕,即将示现趋入涅槃时,我会立即现在佛前,殷勤、恳切、至心地劝请:请您长住世间,利益一切有情。

此处“诸佛”,不仅仅指三世佛,而是包括了一分觉悟乃至圆满觉悟的一切具德者。也就是说,不但要请诸佛住世,还要祈请所有成为众生引导者的诸菩萨们,有学、无学果位的声闻和缘觉,以及一切善知识们。由于他们在世间利益众生,也是由因缘决定——有因缘就住世,因缘尽了便入灭,因此我们要创造缘起,周遍地劝请住世,以彼等觉悟者来引导未觉悟者。

劝请时应当发起同体慈悲,为利全法界的一切众生而祈请。基于法界一体的理念,如来与所有众生,体性同一而无差别,不分所谓你我他。此时不应思维为了利益我和我的亲友,诸佛应该住世,而其他人得不得利益无所谓等等。既然大家都是“法界同胞”,何必去划分疆界呢?本性具有如是宽阔心量的缘故,应当无难而发起广大情怀,关注法界众生,为一切有情的利乐而劝请。

至于劝住的时间,也要扩展到无限。不能限定只住世一天、十天或者几个月,而是要劝请诸佛再经历一切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劫,为了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的缘故,久住世间。

如同上文再再强调普贤行是称法界心、尽法界量,一切无不达到极致,所以,我们发愿也应相合于法界量,不应给自己划定区域或囿于成见。在缘起上给自己画多大的“圈”,就会落于何等之量。一旦领会到自己的本性就是体普贤,本来就有用普贤,真心无生无灭,尽十方三世无不归摄于一真心,之后展开心量,方式上也不会再采取背觉合尘的虚妄心识之量。

也就是说,既然一切诸佛、菩萨、声闻、缘觉乃至诸善知识,他们是否住世都要观待因缘,那么我们发愿充当哪一分缘起呢?如果是发自天性和本心而起用,就必定是劝请不入涅槃。

且不论其他,即使是对自己有大恩德的客人,如果某一天他说:“我要走了。”我们也自然会劝他多住两天,这都是情理之中的事。无论如何,听到他要离开,内心都会有一种挽留不舍。可见,心性之中本具劝请,只要不去遮障,它就自然会显发。但是,当今时代邪文化盛行,人心普遍被严重扭曲,极频繁串习颠倒分别的缘故,内心变得麻木不仁。不仅发不出善心,反而任性、傲慢、冷漠、残酷、过于执著自我等等,颠倒堕落的恶相层出不穷。

修普贤行愿则是要开发善心。如果自心专注、至诚地念诵,就必定会发现内在热流涌动,其实这便是善根抒发之相。所以,我们不应只是口头念念,或略表欣赏,而是要真正认识到:我一定要立此行愿,哪怕身体死一万次,行愿也千万不能丢失。由此表明对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重视,甚至想把行愿“刻”在自己心上;之后,才会有本品末尾所说一念能灭五无间罪的“深心渴仰”的内涵。

因此,关键是当前要启发出劝请的善心,这就需要首先思维:如果诸佛菩萨,或者诸善知识离开世间,众生界将失去引路明灯,陷入黑暗、陷入无依无怙的苦难境地。为此,我要祈请诸佛莫入涅槃,祈请他们在佛刹极微尘数的一切劫中,永远住于世间、利乐众生。

如此发愿方才称合本性;相反,如果请佛住世的时间有限,或者为利一切众生的心比较薄弱,只为部分众生着想,甚至连劝请之心也难以发起,就更下劣、更不符合本性了。

如是虚空界尽、众生界尽、众生业尽、众生烦恼尽,我此劝请无有穷尽。念念相续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无有疲厌。

劝请行愿同样无有穷尽。直到虚空界尽、众生界尽、众生业尽、众生烦恼尽为止,我请佛住世才可以穷尽;以虚空界、众生界等不可尽故,我请佛住世的妙行永远没有穷尽。同时,于此妙行念念相续没有间断,身语意业无有疲厌。

法界没有限量,行愿也就没有限量,不同于干世间工作最多三十年、五十年。普贤行愿是圆满周遍、广大无尽的行愿,若对此理趣具足胜解而作意、发愿,则任何所发之愿都必定无尽且无不周遍、圆满。

胜解是引发发愿的动力,之后每一次发起请佛住世之愿,都会是“直到众生烦恼尽为止,我的愿才穷尽,但众生烦恼无尽的缘故,我劝请诸佛住世的行愿也无有穷尽,念念相续没有间断,身语意业无有疲厌”。何时自心基本成为这种内涵,才算得上是与愿文相应。并且每次念到《行愿品》,不会只是口头上溜过,或者稍微有点感觉,或者心里比较舒服等各种旁观的态度,而是能够跟随文义而作愿,能够认识到学普贤行愿是要成为一种实学,是要把佛法全部纳入于心。

如是对法的心髓、法的大义有所体会和领悟才是关键。否则,仅是熟记一些词句,或到处听听谈谈,在心外做文章,就很容易落入积累知识的层面。其实佛法有血有肉,说的也全是众生本性里的事;它不是讲无关的知识,而是拯救苍生、使之回归法界的大教灵文。因此应该对每一句都有所触动,真切地感觉到此中的无上大义,使自心出现异乎寻常的领会与受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