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节 分说五果利益
《普贤行愿初机导引(上)》 ︱ 智圆法师 编述 ︱
第二节 分说五果利益
第一目 增上果
是故若人诵此愿者,行于世间,无有障碍。如空中月,出于云翳。诸佛菩萨之所称赞,一切人天皆应礼敬,一切众生悉应供养。
首先是增上果,其中有外、内、密的各层涵义。
总的来说,持诵《普贤行愿》的关键是心得开通,因此行于世间没有任何障碍。以下通过对比显示此理。
从反面而言,如果受邪法的熏染,我执很强,事事执著我或我的主张、执著名利等,就会内心紧闭,造成心理障碍。无论到哪里,心都好像被云翳遮蔽。如今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,患有抑郁症、自闭症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,无非是陷在对自我的执著里——心被锁住了;进而由于心的封闭,导致行为上也很难跟别人沟通,在任何处都斤斤计较,不愿利他。世间的贤善尚且不具备,难怪他处处走不通。成熟在外境的增上果也是处处封闭,似乎到哪里都有障碍。
同时,他不会被诸佛菩萨所赞叹,人天不会以其为礼敬处,众生也不以其为供养对境,甚至人见人厌,人缘极差。尚未启发出善根的心执著自我、过于自私的缘故,当然不会有人供养或愿意接近,甚至感觉他性格阴暗或者自私狭小。由于他希望别人供养、尊敬自己,却不想供养、尊敬别人,而且不忏悔,不随喜,不请转,不回向等,完全不顺合本性地倒行逆施,增上果自然也就非常可怕。他会常常孤独贫乏、无依靠、无温暖,严重的会发狂,还有的会阴郁不已。各种妄动、狂乱,气不顺、脉不张等,使他走到哪里都心情不舒畅,环境不融合;或者感受到处处都都散发着侵略、破坏与杀伤力;或者以自己的高慢心,让人避而远之,不敢亲近。诸如此类都是负面的增上果。
正面的情况是:由恶转成善,再把善转成周遍的善,才能感召普贤愿王不可思议的增上果。其中诵读《普贤行愿》不可或缺的是胜解信。由于经文本身即具启发善根的力量,当缘于经文模拟、作意,真心发起普贤大愿时,闭合的心很快就会打开,接着脉、气也会变得调顺。再通过不断地串习,强大到一定程度时,行为上能做得出来,整个人也就不一样了。
不仅仅是增上果,等流果也会随之出现,即修学者决定会成为普贤菩萨。由此可见,发普贤行愿就像进入一道成佛的流水线般,决定能快速发生最完美的转换。这就是缘起的力量。
分别对照十大愿王而言,例如礼敬诸佛,使自心从我慢转成礼敬,普遍礼敬十方三世一切佛,或家人、朋友等,一切遇到遇不到的人。由于不再内心高举地俯视别人,别人也就会自然来拥护、赞叹、恭敬、供养等,这就是增上果——外在的各种境界随着自心的礼敬而发生转换,都成为行善的增上助缘。世人虽欲得到恭敬赞叹,但南辕北辙地运用不合理的手段,必定适得其反。而普贤行愿指示的是无上大道,只要自心住在普贤礼敬的正气中,以因果不虚、天道好还的缘故,自然得到礼敬,供养一切有情,自然就得到供养等。只要真心去行持,即使自己不执著果报,这些也会自然汇聚。
又比如,用尽法界虚空界,一切世出世间最妙好的东西来作供养,而且是尽最大心量,没有任何保留地合乎法界量来作意时,自心会从原来狭小局限的心量,拓展到尽法界的极大量。此时无论在家庭、在单位,或任何地方,对于所有人都一概视为三世佛,没有一个不是;作供养时也就不会那么吝啬、偏执地分辨自己该对哪个好一点或差一点,而是敞开心胸,平等地供养;对于任何事物,哪怕是一张纸、一朵花、一个微笑、一种帮助等等,也都让它成为供养、成为圆满的妙行。其他意乐、行为也依此类推,无不以普贤行愿来摄持生活中的一切。
过去都是由人我执设立各种屏障,把自心锁在执著自我的狭小监狱里,外面还有一重又一重的围墙,使自己越陷越深。这种对他人采取防备,对自己又特别重视的颠倒心行,所感召的增上果当然不会善妙。它会引动各种负面力量,似乎到哪里都有障碍,甚至跟亲人之间都不能融通。譬如原本感情深厚的两兄弟,成家之后私心加重,兄弟之情也就随之淡化,见面无异路人。或者认为父母给他多一点,给我少一点,从此撕破脸皮、大打出手。
反之,若能以普贤行愿拆除过去狭隘心理的屏障,则必将完全通畅、没有障碍地行于世间,犹如从严严实实的围墙暗室中出来,见到了一望无际的虚空一般,人生的境界从此变得极其圆满广大。自心发起的因地愿行是持续到尽未来际的缘故,所回应的增上果也会是极大量地乃至“一切”都变现出来——为一切佛菩萨所称赞,为一切人天应礼敬,为一切众生应供养处等;所发起的行愿是对于尽法界虚空界,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的佛,普皆礼敬,普皆赞叹,普皆供养,普皆随喜,普皆忏悔,普皆劝转等,所回应的自然也就是普遍的拥护、赞叹等;所发出的力量完全善妙,一切时处无不圆满周遍、广大无尽、利益一切众生的缘故,行于世间又怎么会有障碍呢?或许由于过去的宿业,还会出现一些果相,但即使他人如何加害、扰乱,自己还是永远住在普贤行海中,一如既往地礼敬、供养、随喜、反观自身而忏悔等,内心充实且没有任何障碍的缘故,心胸比虚空更为广阔,在任何处都不缺乏安乐,任何外相也都无法障碍。
从中依稀可见普贤菩萨的气象。既然跟佛菩萨是同一心行,同是正面的力量,那么诸佛菩萨怎么会不赞叹呢?而且对于如是毫无傲慢、能礼敬一切的上等贤善人,一切人天又怎么会不礼敬呢?自己用最贤善的心对待众生,唯一想把众生无余带回法界,众生又怎么会不供养呢?所以,敬人者人恒敬之,供养人者人恒供养之。只有舍己为他,才是真正利益自己。古代世间圣贤舍己为人的行为,千百年后仍然受到人们的祭供,何况真正行持普贤行愿的菩萨是把善心推展到了极致,不是只对一定范围里的众生供养、帮助,而是以全法界有情作为供养、恭敬等的对境。
所以,每天熏习普贤行愿能避免自心陷入人我执的狭小圈子,甚至落于阴暗、荒唐、颠倒的行境中。我们怎能甘于这种可悲的、生命的堕落呢?一定要依靠《普贤行愿》来显发、苏醒自己的善根,而且作为每一座、每一时的功课,后行也以此印持回向。对于这一切菩萨愿海的总汇聚、总精华、总心要,自心得到胜解信后继而坚定地行持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“如空中月出于云翳”,如果以譬喻来显示当时修持的相状,则“空中月”比喻佛性,“云翳”比喻各种客尘障垢。也就是由于人法我执,发生了一系列昏迷倒惑,使人陷入重重障碍当中。月轮本来圆满清净,只因被云翳障覆,光明才无法显现;对于似现的客尘法,无论如何寻找都丝毫不可得,表明它并不真实。但众生一直都徘徊在这种幻境里,生命变得阴暗迷惑。
如何解决这种巨大的困扰呢?当然是随顺趣入普贤愿王,来熏习、苏醒内在的大善根力,从而突破各种障碍。也就是对于愿文的义理无不清楚,并得到了胜解信,之后依此熏习、发愿。起初是以造作、勤作的方式,但随着自己的坚持串习,行愿的势力会越来越强,到达一定量的时候,也会变得简单、自然。
处于凡夫位的我等众生,目前虽然与地上菩萨的境界相差悬殊,但能够如是熏习就已经极其殊胜,而且障碍会越来越少。也就是依此贤善的轨道首先发起善根,如果最初力量不足就多串习几次,一旦熏习到善根容易自然生起,心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,其实内在诸脉也同时正在打通。自己会发现,诚心诵持之后不仅心情很好,环境也更加明朗开阔,对什么事都不再那么计较、执著;之后感觉做各种事情也没有障碍时,就是心之明月逐渐脱出云翳了。
由此一来,诸佛菩萨当然会称赞他。如同本经后文所述,若能闻信普贤愿王,或读诵受持,所得功德除佛以外没有谁能测度。即使是十地菩萨都没办法测知其中的殊胜性和功德之量。犹如父母欣喜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般,诸佛菩萨见到初发心行者由于善根深厚,能够快速地接受和随顺趣入此等无上圆顿的大愿王,当然由衷地欢喜、称赞。
善根薄弱的众生却很难发现此如意宝法,或者由于心量狭小而无法契合,仍然需要继续长期地栽培、引发善根。
不妨观察,十大愿王从礼敬到回向之间,是不是极圆满的善?无论其所观境,或所发之心,从愿力的程度、时间等,都已经拓展到了极致。不以少善为满足,而力求做到最大的贤善。譬如迦陵频伽鸟在蛋壳里发出的鸣声就已经超过群鸟;我们虽是初发心,但以随顺普贤行愿的缘故,已经远远超胜了一般善根,超胜了小乘声闻独觉的善根。对此有所确认,特别是对于因果之相认定后,自然会发生信心欲乐,会精进不息地发愿行持。由此必然引生增上果和一切正面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