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
第二章 称赞如来

《普贤行愿初机导引(上)》 ︱ 智圆法师 编述 ︱

第二章 称赞如来

复次,善男子!言称赞如来者:所有尽法界、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,所有极微一一尘中,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,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,我当悉以甚深胜解,现前知见,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,一一舌根,出无尽音声海,一一音声,出一切言辞海,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,穷未来际相续不断,尽于法界无不周遍。

第二大愿——称赞如来

所观境是尽法界、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。在事事无碍的法界中,在十方三世一切刹土的任何一个极微尘里,都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的佛,每一尊佛都有菩萨海会围绕。当彻证法界时,便可现前如是境界。

而我以甚深胜解,当前就知见如是重重无尽的诸佛海会,十方三世一切佛安住于佛刹,并各由无量菩萨海会围绕。我以超过辩才天女的微妙舌根来作赞叹(当然,这里只是一种表述,至于到底有多“微妙”,就没办法诠说;而且,虽然辩才天女的舌根相当微妙,但我要用超过她的舌根)。如是在无数佛前,以无数的微妙舌根,每一个舌根,都展现出无尽音声海,每一音声,又出一切言辞海,每一句言辞,都称扬赞叹一切佛的功德海。这显然是事事无碍的法界。

此中任何一法,都以法界为体,故而任何一法都能现出一切法,即所谓“一即一切”。此处舌根,不能认为是法界之外的舌根,因为它的本体就是法界;也不应认为它是如来智慧之外的舌根,因为它和如来智慧并非两码事。虽然在凡夫虚妄的境界里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是如同分了家般,成为六个不同“部门”,但其实都是一本心。

既然舌根本身是如来智,那么一舌根中当然可以现出一切音声;每一音声,也并不是独立的音声,而是与如来智慧不二,从中可以现出一切言辞海;言辞海则一一称扬赞叹一切佛的功德海,乃至穷尽未来际都相续不断,且尽于法界、无不周遍。

胜解普贤行愿

既然《普贤行愿》是《华严》的精髓,那么里面的字字句句都是法界灵文。所以,我们应该去了解一下“十玄门”、“事事无碍法界”等相关教义。如果对此等不可思议境界在观念上有确信不疑的胜解,又能发起猛利的行愿力,念修的效果就必定好得多,将会把普贤行愿真正领受在自己心中。

每个众生的本性都是周遍的,十方三世也都在真心当中。不必担心自己无法观修如此广大的境,其实一真法界本来融通,一旦现证必将现前。它并非以能所对待的方式可以缘取,因为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不以思维或分别而契入。

尽管如此,我们还是可以在教理上得到胜解。不能因为它不可思议,就声称不必要去学,不然佛菩萨何必传授教法?对于具大作用的本部经文,我们非但不能舍弃,而且更要努力修学。《行愿品》末尾所讲的无量不可思议功德,即由此胜解引生。不仅生起定解会带来不可思议的利益,哪怕对它生起一念欢喜心,也都有无量功德。至少表示迷梦中的此人,对于真实法界尚有一分信心,虽然还不太明白,但是愿意回归。相反,如果一看到这些经文就反感,对自己的本性不愿承认、完全排拒,那可能是由于业障重或障碍深。如此违逆法界本性只是表明他还会走很多弯路、还会自找苦吃而已。

此处的所观境是法界。其中任何一个微尘都是全体法界。因此每个微尘当中,都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,每一尊佛也都有无数菩萨眷属围绕。

我们不能机械地把圆妙融通的它想成是一个个单独的法。尤其有些当代人,学了一些所谓科学知识后障碍更大,偏偏要把万法看成一个个实体,执著有个固定的三维空间。其实,实相是重重无尽、事事无碍的法界,它不是我们以分别心所臆测想象的结果。

无论任何佛陀彻证时都是现前同样圆妙的法界。不然观世音菩萨如何做到“千处祈求千处应”呢?他不是只救少部分人,而是一时遍入一切处救度全法界的众生。任何处、任何形态、任何维数中的众生,无论是谁,只要向他祈求,他都能当下感应。或者说,一尊观音能变现无数尊佛,每一尊佛又有无数个刹土,在每一个刹土里都有无量眷属围绕,能够任运无碍地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。

也就是说,法界本来没有分开的两个实体、三个实体乃至无数个实体。万法以空性为体的缘故,互相融通、交摄、遍入,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境界。对此稍有了解,都会对发菩提心大有帮助。因为菩提心的一分既然是以智慧证取菩提,另一分是以悲心利益众生,那么为何要取证菩提?其实就是需要了达圆教理趣。证入法界之后,能够无有任何间隔、障碍,而任运、周遍、不间断、极其有效地利益无量众生,这就是普贤行海。正因为如此,我们誓证佛果,否则如何才能最究竟圆满地利益众生呢?

再者,此处所说法界是指事事无碍法界。真心当中包罗十方三世一切法。其中千差万别的法叫做差别法界,而差别法界就是平等法界所现,两者不二,也就是说任何法实际就是全体法界。

譬如现相界中,好似有你、我、他的差别,有各种各样的人,但实际上你是法界,我也是法界,体性完全没有差别。法界并非新生,而是本来如此。过去世中本性被遮障而枉入幻梦,见不到实相,一直把显现的假相误认为真实,落在处处有我、时时执著的妄想境里。如果能消尽幻相,把身心世界完全化空而证取本性,则当下就是法界,一切处也本来都是常寂光净土。任何有情彻证时无不如此,因为本来一切不二,没有两种体性。

《法华经》中说:“是法住法位,世间相常住”,每个法都住在它本身的法位(即真如)里。以此可知,原来任何微尘都有佛刹极微尘数的佛陀,每一尊佛都有菩萨海会围绕,成为一个坛城。实际上,一个个微尘并没有自体,它们唯一是法界体。由此遍摄遍入,重重无尽。

有人会问:讲这些有什么用?

要知道,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进入阿弥陀佛的净土,其实就是要现前本有的法界。一旦到达胜妙净土,那里的一尘一毛都圆明具德,无不圆通。为了往生净土后直接、顿速地证入如是法界,现在就要注重依随愿文发起普贤行愿,作为早期、圆满的因,这对于我们而言至关重要。

如何发起普贤行愿

如上所述,有两个最重要的因:一、对事事无碍法界有胜解信;二、对无上普贤行有希愿之心。

凡夫位初步起行愿力虽然跟实证是两码事,但现在必须有此随顺作为因。犹如作为小学生的当下不能运算高等数学,但他可以初步发愿。同样,佛菩萨用一种方便为我们指点和表诠实相,即使指点并不等于事实本身,但也能以此激发、引生行者内心的此类愿力;有了愿力,方向已经确定,就踏上了直接回归法界的路,之后会尽一切心力对此专注祈愿,把所积聚的任何善根都着重回向于此,并一心投注于如何实现它的方便之中。

具体而言,对事事无碍法界的胜解信是指具有一种深刻、无法动摇的确认或了解,指尚未现证的修学者,在理念上已经对此确认无疑。由于这种胜解和本来的一真法界相吻合,所以应当发起或接受。

行愿力即:既然知道生命的本源就是它,要取证的无上菩提也是它,就对此怀有最强的希求心。以这种无上的行愿力,丝毫不会再希求现世的名利、财富,小乘阿罗汉果乃至权乘菩萨的果位,因为无上菩提与它们之间有着天壤之别。因此,真正能信受或发起行愿力的人,不是仅由一世两世修得,而是具大善根者。

既然胜解本性,又具备了行愿力,自然就会每天都至诚祈愿早日实现这种无上的境界。而且,把所积集的任何善根功德,一律回向于此,使愿力所摄持的每一心念都成为解脱和成佛之因。将来到了极乐世界就会发现,由于一生中如法修学普贤行愿,自己能够往生,并借助佛力如坐高速火箭般疾速完成普贤行愿。

再者,特别来说,第二愿称赞如来并不仅是现前的一个人、以分别心的运转方式、用一个舌头在作赞叹,而是应当以胜解现前知见十方三世的一切佛海、菩萨海,自己是一时遍入于一切海会中。譬如在无数颗圆明的摩尼宝珠中,自己这颗宝珠的影像,一时影现在所有其他宝珠中。也就是说,法界本来融通的缘故,自己能一时影现在十方三世一切佛的坛城中。真正证入时,其实就是如此。

如同善财童子在得到普贤菩萨加持时,见到普贤菩萨一一毛孔里,念念当中,出一切佛剎极微尘数的种种菩萨身云,遍法界、虚空界,称扬种种诸佛名号。这就是普贤行海果证之相。我们既然发愿证入与普贤菩萨同等的境界,而且由于自性即普贤,就不应当退缩或自甘落后。有志气的人,一定要在最初就建立此无上志愿;志愿既立,就能很快起作用。因为方向和缘起已经完全确定唯一取证果德,必定不会落到其他偏小、迂曲、虚妄等的境界里。

如是虚空界尽、众生界尽、众生业尽、众生烦恼尽,我赞乃尽。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,我此赞叹无有穷尽。念念相续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无有疲厌。

称赞如来愿王也同样是无尽的大愿,一直到虚空界、众生界、众生业、众生烦恼尽时,我的赞叹才可穷尽,但是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穷尽的缘故,我的赞叹也没有穷尽。如是恒常不断、无有疲厌地称赞诸佛功德。

总之,称赞如来的行愿力,最终是要实现如此不可思议解脱境界,也就只有如此发愿才能称合;反之,以凡夫位两种我执所变现的虚妄境界,无论如何都不能称合本来法界。

因此,我们至心发愿回归圆满法界,达至成佛,现前恒沙妙用,现前生命最圆满的成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