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
第五章 随喜功德

《普贤行愿初机导引(上)》 ︱ 智圆法师 编述 ︱

第五章 随喜功德

复次,善男子!言随喜功德者:所有尽法界、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,从初发心为一切智,勤修福聚,不惜身命,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,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,如是一切难行苦行,圆满种种波罗蜜门,证入种种菩萨智地,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,分布舍利,所有善根,我皆随喜。及彼十方一切世界,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,乃至一尘我皆随喜。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、有学、无学所有功德,我皆随喜。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,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,我皆随喜。如是虚空界尽、众生界尽、众生业尽、众生烦恼尽,我此随喜无有穷尽。念念相续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无有疲厌。

第五大愿——随喜功德。

随喜的境,是尽法界、虚空界十方三世所摄佛、凡夫、声闻、缘觉、菩萨这五类众生的一切功德。可见,这是圆满、周遍、无尽的随喜。

“周遍”,指遍于十方三世的所有范畴。“圆满”,指五类众生的所有功德,下至地狱众生生起的一念善心,上至诸佛圆满的果德,只要是相应法道、属于善法,就全部作随喜。

无不善妙的普贤行,在对待众生的功德方面,表现出来的自然是随喜,而且是平等的尊重与随喜,并不会自矜为普贤菩萨,而瞧不起、或不愿随喜众生的功德与善根。因为完全称合自性或天性的缘故,并非以我慢心行事,而是对于大大小小的功德相都随喜;与随喜相反的颠倒心是嫉妒,这种以人我执引发的、无法忍受别人比自己圆满的狭劣心态,则需要全部淘汰,才能生起真正的随喜心。

其实,随喜作为本性的力用,只要不受障蔽,它自然会如是流露或显发。这也是“智悲不二”的道理。意为一旦证入法界,现前圆满的智慧,就自然有大悲的力量;如果证悟了“空性”却没有悲心,只能说明已经落入歧途。所谓“悲”,无非是指善心(佛法当中经常用“智悲”来表诠整个大乘的功德),所以也可以说为慈,或说为喜等等。如果说“悲”,一般是表示同体拔苦的善心。所谓“人饥己饥,人溺己溺”,别人挨饿就好像自己挨饿,别人陷溺好像自己陷溺——牵一发而动全身,没有人我法我的分别就不会再把众生当外人看。“喜”则是表诠看到其他众生得好处,就像自己得好处一样,能够发自内心、真正为他人的功德感到欢喜。所谓“同体慈悲”即是此理。

随学发愿

现今,我们也应如是作愿。这是朝往回归法界的方向,是成佛必经之法道。普贤行愿已经开展到此等最圆满、周遍、广大、无尽、不可思议的地步,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,则必定会深心渴仰,念念依此诚心诚意地熏习、作意、发愿。而且是主动、迫切地想要把愿文纳存在自己心上,因为它实在太重要了。

一旦真正体会到本品经文的内涵,必然意识到,这就是我生生世世要走的路。尤其是每一愿王末后的无尽句是发愿无穷尽、无止境地修持普贤行,它需要我们真切地启发出初步的愿,把自己的生命完全融入到普贤愿海里,念念依此随学实行。

真切发愿的人每天都会主动地缘于愿文而修习。即使没有时间,也会以“文殊师利勇猛智,普贤慧行亦复然……”等两颂作意并发愿。并不是嫌怕麻烦才只念两颂,而是对整部愿文已经非常熟悉。以此两颂(意为:我现在回向善根,希求能够追随文殊普贤,恒时修学三世诸佛所称赞的最为殊胜的普贤大愿;我回向善根,是要成就普贤殊胜行)略说的普贤行愿海,将善根回向于无上果位的普贤行海。

所以,修学《普贤行愿》极其重要。三殊胜中最后以回向印持,也就是普贤行愿的修法。广修是修整篇经文,中修是修《行愿品》的偈颂,略修则是上述两颂。三者法义一致无别。有人会问:“为什么龙树菩萨说,以上述两颂回向极为殊胜?”其实作为最简略的表达,它的回向之处或目的,即是成就三世诸佛所赞、最殊胜的普贤行愿,得到普贤殊胜行。何谓普贤殊胜行?即是十大愿王。所以,要如理如法地发愿回向,就必须学好十大愿王。

随喜的状态

如上所述,见到别人得利益,就像自己得利益一样。尤其见到有人能好好修学,能走上法道的时候,有一种发自内心油然的欢喜,超过自己捡到任何宝贝的欢喜心。外在的宝物不足为贵,即使是稀世珍宝,也比不上内在的一念善心。见到他人善根功德自然生起的欢喜心,是天性的自然流露;相反,如果被我执障蔽,就显不出本性的力用,还会起嫉妒、我慢等颠倒想——见到别人优秀,自己很不舒服,或者自己有少许功德,马上内心高举、外显傲慢等,暴露出颠倒恶习。

广修供养愿也同样是符合本性的状态,当见到有功德的对境时,也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对境,而是由于贯通了圆教法门,就自然无分别地供养一切境;礼敬诸佛,是对于十方三世一切佛起恭敬;随喜,也是对于一切功德相都生欢喜。例如当一毛不拔的吝啬者能舍得供养三宝一粒米时,菩萨也会对此非常随喜——以同体的慈悲心随喜他终于发起善心,有希望回归自性了。众生有德即如自己之功德;同样,众生之罪即是自己之罪,都需要忏悔……如是修习,才会逐渐泯灭自他的界限。

总之,以此等普贤妙行确实能觉悟自心、显发无量性德而庄严佛果。

反之,人我执和法我执会直接障碍普贤行,在上文中有很大篇幅都在探讨这一问题。如果随顺人我执,就会觉得只有自己最重要,心心念念都是自私自利,只考虑自我,唯我独尊等等。由我执引发的各种劣根性,也都跟善妙的普贤行完全相违。法我执则是执著万法实有的一种愚痴,以这种执著,必定缺乏发起普贤行愿的勇气。因为他不明白自心即是法界,自心本来圆遍一切。

一旦破除人法二执,体会到本性,就会一心渴仰完全实现普贤行海。再看大行普贤菩萨的坐骑是六牙白象,六牙代表六度,所表征的是行持已经达到究竟,这当然是我们最深心仰慕的境地。每一位苏醒大乘种姓的众生,在遇到这种善缘,接触到本部经文时,都应该真正欢喜踊跃、深心渴仰,一心希求实现无比贤妙的普贤行海。

由此应当了知如何发愿。修习随喜,就要发圆满的随喜愿王,不应画地为牢,局限自己的心量。如果一定把自心布划在一个小小的疆域里,认为符合我的胃口,我才愿意干;对于自己喜欢的人就随喜,不喜欢的人就绝不随喜;对于较我低位者的善根我可以随喜,对高位者的善根我绝不随喜(他超过了我,掠夺了我的光荣,我怎么能为他欢喜呢);或者说,与我见解、性格、喜好相同者的善根我随喜,跟我的信仰、想法不同的人我不接受,我不随喜……诸如此类,私我的偏执只能表明自己心量太狭小,它障碍了广大的随喜功德,使自己难以修持而上进。我们不应该继续听信私我的主张,以它的观点肯定是不愿作周遍的随喜。

心性本来周遍法界,所发之愿也就应该合乎其量。如同憨山大师所说:“称法界心,极法界量,包摄无遗,故曰愿王。”又如古德说:“无量劫来生死本,痴人唤作本来人。”(其实,现前的身心聚合只是迷失自性后虚妄分别的产物。而我们却往往相信妄心虚拟出来的“我”,把现前这个不到两米高的肉团当作是自己;再进一步串习虚妄分别,就形成了个人的性格、倾向、观念、偏执等凡夫的所有颠倒习性。如是凡夫往往由于认假为真、心被局限而无法开展出广大的随喜。)

随喜的修法要求

对于因上的善根和果上的安乐等一切功德相都需要作随喜。从果的安乐而言,譬如你是位女性,长得还不错,那么,对于比你长得更美的女性,你能随喜吗?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相当困难,因为被我执引发的嫉妒所障蔽的缘故。再从因的方面观察,如果以我慢心认为:某者的善根小,哪里值得我来随喜?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,自己往往认识不到,但它不是清净心,也没有达到随喜的修法要求。

我们要向普贤菩萨看齐。心中的希愿处既然是普贤大行,就不能以凡夫的颠倒行作为标准。果位普贤是对回归法界的一切妙行都表示随喜——以法界平等大心,随喜所有在海印三昧中一时呈现的五类众生的善根。那么,我们作意发愿时也需要了知,法界中的任何一念善心,任何一种安乐果报,都无不归于自己本心,拒绝任何一个都等于拒绝自己。所以,下至最微小的一分善心,上至圆满现前佛功德海,对于如是五类众生的一切善因善果不起任何偏执,也不局限在某一范围而一时普作随喜。当然,即使暂时做不到圆满,只要能对此中理趣具有基本的胜解信,按照愿文如是作意即可。

以下具体分析随喜的五类对境。第一类是随喜诸佛如来的功德:

“所有尽法界、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,从初发心为一切智,勤修福聚,不惜身命,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,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,如是一切难行苦行,圆满种种波罗蜜门,证入种种菩萨智地,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,分布舍利,所有善根,我皆随喜。”

此时作意:尽虚空、遍法界,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现前正等觉的诸佛,最初也从凡夫位初步发起无上志愿;之后,为现前一切种智而勤修无量福德聚、无量波罗蜜门。以布施为代表,他们不顾惜自己的身体生命,历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,每一劫中都施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。励力行持此等所有难行苦行,从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,证入菩萨种种智地,成就诸佛无上菩提,示现八相成道等种种事业,最终入于涅槃。再则色身荼毗,在世界各地分布舍利。诸如此类,从因到果的一切善根我都无余随喜。

第二类是随喜所有凡夫的善根:

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,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,乃至一尘我皆随喜。”十方一切世界,六趣四生所摄的一切凡夫身口意当中一切种类的功德,下至于一微尘许的善根我都随喜。

此时作意十方一切世界地狱、饿鬼、旁生、阿修罗、人、天六趣众生,胎、卵、湿、化四类众生形态,以此所摄的无量无数众生相续中,所出现的一切种类功德。譬如人间有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,旁生界里也有孝心等,地狱众生和饿鬼众生偶尔也会起善念。总之,对于这一切功德,都以圆满周遍的方式作随喜。

需要再次提醒注意的是,凡是善的相都应该随喜而不应有偏执。如果拒绝一分,或对某一分不随喜,则根本不成为普贤行,只能算是我执未尽之前私我的执著,是凡夫不清净的情态。《金刚经》云:“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修一切善法,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泯灭自他对立、泯灭各种执著所发起的清净善根,才成为真正普贤行。

第三、第四类是随喜声闻和缘觉的功德:

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、有学、无学所有功德,我皆随喜。”十方三世一切声闻、缘觉,包括声闻的四向四果,缘觉的有学无学等所有功德,都普作随喜。

可见,普贤行愿超越了一切狭隘心态。如果对此有所领悟,就不会拒绝或排斥小乘人,声称自己不喜欢小乘、不随喜小乘的那些功德等。事实上,二乘行人有无伪的出离心,有观照人无我的智慧,能受持正法、能止息惑业苦,已经趣向或者得到涅槃等,这些都应该成为随喜的内容。

与忏悔观待而言,忏悔是对于所有背离法道、流转生死的苦因苦果,从粗到细全部忏除;反之,对于所有随顺法道,包括发一念善心在内的功德和安乐,从粗到细、从暂时到究竟,每一分都作随喜。

最后是随喜菩萨的功德。

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,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,我皆随喜。”十方三世一切菩萨,所修的无量难行苦行,志求无上正等菩提的广大功德,对这一切都作随喜。

随喜愿王同样无尽无穷

当虚空界尽、众生界尽、众生业尽、众生烦恼尽的时候,我的随喜才穷尽;以虚空界、众生界、众生业、众生烦恼不可穷尽的缘故,我的随喜也无有穷尽。念念相续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无有疲厌。

“念念相续”,是指随喜愿心不会间断。并非在将来的某时,即使面对功德,却无论如何也发不起随喜心;随喜是相应性德而起用,只要不以二我执作障蔽,一切贤妙的行为都会自然显发。

如上所述,随喜是见到善法时由衷地生起欢喜,是本性的自然表现,是如来藏本具的德相。成佛并不是泯灭一切,而是圆满了慈、悲、喜、舍、智、力等所有功德。经中记载,世尊见到有人将来必定成佛,都会熙怡微笑;见众生有功德,或者能得利益时,会显得很欢喜;见到众生有苦难,也会表现出悲悯……

可见,原本如是常恒不断的功德,只是由于众生位的迷失才无法显示。如今随学普贤行愿,终究是要恢复体普贤、现前用普贤。届时自然远离分别,不假造作,一切都任由本性流露。也并不需用什么方法把它造成不可思议,而是它本来如此,只要障碍已除,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自然现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