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
第二节 消除执理废事的谬见

《普贤行愿初机导引(上)》 ︱ 智圆法师 编述 ︱

第二节 消除执理废事的谬见


第一目 辨明心的涵义

为了认识事理无二的真义,先需要了解“心”的各层涵义,最终认识到佛法所说的真心是指究竟上心物不二、理事无分的本真,由此破除事理分张之恶。

“心”字被运用在物理、生理、心理、伦理、哲理等各层领域,被赋予了种种定义。举例来说,银河系的中心、粒子的中心,这是指物理的心(位置的中心);人体内的心脏,这是指生理的心;感情、意志、意识、思维等,这是心理的心;孝悌、忠信、善恶、邪正等,这是伦理的心。

通常世人说的“心”多数是指与物对立的心;上升到佛教各层教法中所说的“心”,又有许多差别。小乘教法说有六种心,即前六识;大乘唯识的教法扩充为八种心,摄为心、意、识三者,“心”指第八阿赖耶识,“意”指第七末那识,“识”前六种识(但也经常混用);到了大乘性宗以上,着重显示第九个心——真如妙心,如《起信论》中说到自性清净心,《大乘止观》里说到如来藏心,《华严》里说到法界心,或者说到圆觉、真如、心地、本心、妙心等等,又把这些统称为坚实心。

但其中的关键是要辨别真心和妄心的差别。有能有所(二取)的妄识领域里的心都是妄心,没有能所的真如妙心则是真心。后者哲理的心(万法的理体),不属物理、生理、心理、伦理等任何边事。也就是说,真如妙心不能视为心物对立的心,或者心物脱离。佛法说的是真如心,不落在相对中,故成为一切显现之源;以不二故,说到万法唯心。佛法中的万法唯心,不可等同于世间的唯心之说,二者有云泥之别。世间唯心论说的“心”显然是指与物对立的心,超不出前六识的范畴,在这种论说上面不能成立万法唯心。

第二目 破斥谬见

我们说“世界在真心中”,这“心”指的是真如心。“唯心净土,自性弥陀”,也都是指真如心。常常有人说:“净土在心中,何必求生西方?”其实他是把真心当成妄心、生灭心了。

一般不会认为净土住在心脏里,因此我们可以直接问他:你说“净土在心中”,你妄想心里会有无边无际、万德庄严的极乐世界吗?妄心只是瞥尔一现的幻影,哪里有极乐世界呢?至于真心含裹十方,极乐也不出其外,为何不生心内之土呢?

又比如,很多人说:“心好不用持斋。”那么请问:你的的“心”属于哪种心?是物理的心、生理的心,还是心理的心?当然你是指后者——心理的心,也就是与物对立的心、事理分张的心。这样就再发问:你说“心好不用持斋”,那么心好到什么程度不用持斋呢?是持斋后,好心会变成坏心,所以不用持斋?还是持斋后,心会变得更好呢?

明显地,对方说的心是指第六意识和相关的心所。这心在世俗的缘起里要么随顺正道,要么随顺邪道。凡夫心不用持斋来禁制,就随恶习流转去了。而持斋使心避开恶业流转,反染为净,改善了业流,不是很好吗?如果说大乘修行人连戒相也不著,那么请问一句:他们善相都不著了,会著在恶相上吗?会像凡人一样肆意起恶心恶行吗?你的心也好到这种程度吗?他是离一切相、行一切善,你也如此吗?如果只是以凡滥圣,自造深殃,又何苦呢?

这类问题很严重。如果感染上了执理废事的毒,任其壮大,就会致使一切善事停止,因为他存有邪的定解:只要心好就行,外在的事不是最根本的心,可以不做。按照这条错谬逻辑,会很快类推到:既然“心好不用持斋”,那么同样,心好不用拜佛,供奉佛像没有必要;而且,心好不用诵经,不用烧香,不用供养,不用严禁身口,不用端身静坐等等。如此以“心好就可以”,就会拒绝一切事相的修行。

其实这只是他自作主张,偏要把礼拜等的事修划在心外,而独尊内心,废弃一切事相的行持。他不知道礼拜等和心不是两个,离开了事也无处修心。虽然说心是主、物是宾,理是主、事是宾,然而主是宾之主,宾是主之宾,离宾无主,离主无宾,主宾不可二分,哪里是你所认为的别别无关呢?相反,应当看到心就在事上运作,做了事就修好了心,离开了事也没有独立的心。因此持斋表明心好,为使心好还要拜佛、要诵经、要烧香、要供养等等。

再说,你把心和物划分得一清二楚,说心在内、物在外,以内拒绝外。那么请问:心和物的分界在哪里?哪个是心的范围?哪个是物的范围?

对方回复:以身体的表面作为界线,身体内是心,身体外是物。

对此驳斥:如果心和物是分开的两法,一者在外、一者在内,那么就像屋内的甲和屋外的乙那样,在甲生心之时,乙的身体怎么会当即起同类的反应呢?然而当我们起心的时候,会有外在的反应,而这正是内心的表现,哪里是分开的两法呢?譬如有“怒发冲冠”的事例——当心愤怒时,以至于头发竖立,把帽子都顶起来了。头发和冠不是外吗?里面一怒,外面就冲冠了,能分出内外的界线吗?如果能分出界线,一在外、一在内,就成了别别无关的两法;里面的愤怒,也就不会使外面的头发立即竖起来。

又比如内心羞惭时,身体内的血液立即上涨,脸面涨得通红,这外物的反应不正是内心的表露吗?若像你所说,一定物在外、心在内,内外是两体的话,那就应成内起羞惭心时,外相看不出来。

再说,男女相爱时眉目传情,眼睛是看着外面,传出的却是内在的情。如果眼睛和心完全分离,怎么能传出内心的情呢?对方又怎么能从眼光收到情意呢?

还有熟知的“望梅止渴”的案例,望着远处的梅林,内心起了吃梅子的心,同时就流口水。可见心物是不可分的,心生即物生,会是毫无关联的两法吗?

再者,如果内是心、外是物,那么“执事敬,与人忠”该怎么解释?敬和忠就体现在事情上,通过做事就体现了恭敬,看他怎么待人就发现了他的忠诚。如果做事和待人是外面的活动,敬和忠属于内在的心,内外是分开的话,那敬和忠又怎么在事上表现呢?应当在执事和待人上根本没有所谓的敬和忠,就像一个机器的活动,是冷冰冰的唯物运动。

由上可见不能谬解为心物是两法。再回到《普贤行愿品》的修学上来说,七支修法都是着重于事上的行持,以求迅速达成积资净障和无尽增长善根。各种各样的发愿都是力求在行门事修上真实践履。通达之士自然知道这是即事即理的修法,但也有很多人偏执理性,自以为是地说:佛在内心,不必外礼。或者说:诸佛福德广大,受用自在,哪用我们供养呢?或者说:心好就行,不必要供养香花灯烛;佛的功德无量无边,亿万劫赞叹也赞不到一毫毛,心好就行,不必要口赞;罪从心起将心忏,不必要发露忏悔;佛转的是无著法轮、无二法轮,没有心缘之处,何必再请呢?佛本来常住不灭,哪里需要祈请住世呢?心外没有众生,往哪里回向?

诸如此类,以执理废事的心,就直接障碍趣入普贤行。只要我们懂得了上述理事不二的道理,就可以如法炮制,一并破除;由了知事外无理,就能主动趣入一切善法的修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