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章 常随佛学
《普贤行愿初机导引(上)》 ︱ 智圆法师 编述 ︱
第八章 常随佛学
复次,善男子!言常随佛学者:如此娑婆世界毘卢遮那如来,从初发心精进不退,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。剥皮为纸,析骨为笔,刺血为墨,书写经典,积如须弥,为重法故,不惜身命。何况王位、城邑、聚落、宫殿、园林一切所有,及余种种难行、苦行,乃至树下成大菩提,示种种神通,起种种变化,现种种佛身,处种种众会,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,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,或处转轮圣王、小王眷属众会道场,或处刹利及婆罗门、长者、居士众会道场,乃至或处天龙八部、人、非人等众会道场。处于如是种种众会,以圆满音,如大雷震,随其乐欲,成熟众生,乃至示现入于涅槃。如是一切,我皆随学。如今世尊毘卢遮那,如是尽法界、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,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,于念念中,我皆随学。如是虚空界尽、众生界尽、众生业尽、众生烦恼尽,我此随学无有穷尽。念念相续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无有疲厌。
第八大愿——常随佛学。
其中“常”,是尽未来际;“随”是相应随顺;“佛”,指十方三世一切佛;“学”,是效仿诸佛因地修行和果地利他事业等一切行为。意即以诸佛的修行、事业等作为所缘境,首先抉择随学的原因和必要,认识到所学之处的如理以及殊胜(即这是无上菩提的因行果德),值得自己随学;随后引发自己的心智,发起效仿的誓愿,并在自己的身语意上一点一滴地实际行持。
当然,诸佛功德浩瀚,不是我等凡夫当下能够全部学到的,所以要看准缘起的走向,从现在就立愿尽未来际随学诸佛。之后,能修持哪一分,便现前实修;现前不能修持的,也决不舍弃,一再地加强心力,誓愿尽未来际常随诸佛,证入菩提果海。如是以誓愿力摄持的缘故,不久便能实现如命根般的此关键大愿。
“常随佛学”其实含摄了菩提道的一切誓愿。因为学佛不外以诸佛为榜样,从初发心,直到成佛之间,自己的一切心念和行为都仿效诸佛而不是愚昧颠倒的邪师。以此不随顺庸俗颠倒的状况而起心、造作,才能终成佛道。换言之,作为佛教徒,对于普贤行有胜解信,有誓愿证得的行愿力,有坚定行道的志愿,才算有了学道人的气氛和圣教情怀,才不致于跟世俗同流合污。
普贤行愿是圆满、周遍、无尽的大愿王,其中的任何一种妙行,都要以全法界心、尽法界量来发誓完成。常随佛学也同样,而且是缘果地的普贤行海来发愿。当现证果地时,十方三世诸佛,因地无数劫海的修行、果地一切利生事业的相,全部会在海印三昧中现前。所以我们目前的发愿,也不应局限于虚妄分别心的量,而是要对于一切佛的因行果海都发誓修学。在我们的妙真如性中,原本含摄十方三世一切法,因此,十方三世一切佛,从因到果的任何妙行,下至于一点一滴,我们都要无余随学。如是处处以佛为榜样而发愿,力求成为十方三世佛的随行者,引发自身的无量善根功德,得到最上乘的成就。
需要注意的是,“学”即效仿,意味着不只学习理论知识,而是诸佛有哪种德行,就都要在自身上实际做到。如是再看诸佛菩萨的传记时,就不再是事不关己的漠然心态,而是会积极地发心随学,会誓愿渡越一切佛陀的菩提行海。以此常随佛学之誓愿,能驱使自心不断地如是实行并将自心摄持于菩提道中。由此可知这是极重要的一项大愿。
“如此娑婆世界毘卢遮那如来,从初发心精进不退,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。”
经中首先以娑婆世界的毗卢遮那如来为例,来说明随学的对象。
毗卢遮那如来从最初发菩提心、求无上道开始,直到成就大菩提之间,长夜精进不退转,行持各种波罗蜜多大行。单以布施度而言,曾施舍过不可说不可说的无数身命,行持过无量如海的菩萨行。
至此,我们也应策励自心:我一定要完成布施度的修行。无论身体、受用,还是三世善根等,都尽心尽力地用作布施。即使目前做不到施舍身命,也应该发愿尽早完成,并对于能做到的布施等殷重实行。也就是,对于可歌可泣的菩提行,内心充满了欣求向往;以上进心策励自己发起随学的志愿;之后在自心上一点一滴地去模仿,直至真正做到。
同时也应了知,普贤行愿的每一愿里,都有无量的支分内容。在最初确立观念时,就需要细致地去理解、体会其中的每处内容,以求得到具体的认识。如果能细致地体会,点点滴滴消化在心里,则对于“常随佛学”就有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大誓愿力。每次念到这段经文,都自然会引发愿力;之后不断地去串习,愿力就会再再加强。否则,没有经过一番分析、琢磨,不说发愿,即使是对愿文的理解都很空洞,每次提到“常随佛学”,会倾向于概念化。
经中以布施为例,代表毗卢遮那佛所有因地的修行。我们思维时应知以此推展为六波罗蜜所摄的整个菩提行海,并在内心现起总相——佛在因地时,从发菩提心开始,行持了无量无边殊胜微妙的六度万行,对于每一种,我都发自内心敬仰、希慕、想要做到。也就是无论布施、持戒,还是安忍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等,我都要如实修学。何时生起此心,才算是发起了常随佛学之愿。
“剥皮为纸,析骨为笔,刺血为墨,书写经典,积如须弥,为重法故,不惜身命。何况王位、城邑、聚落、宫殿、园林一切所有。及余种种难行、苦行。”
世尊因地时,为了完成布施度,曾无数次地舍身求法。
例如无量劫前,曾转生为名叫最胜的一位仙人,住在安静的森林中修行,具足五神通。
仙人观察到:众生只有闻思圣法才能灭除无量劫来所集的烦恼,继而生起正见。因此,仙人一定要寻求眼目般的智慧,之后给众生传法。这又需要寻求多闻,即多方面地掌握圣道的内涵,通晓真实义等,他想:“我应该到哪里去得闻圣法呢?”
于是,仙人前往各个城市、村庄,到处寻求闻法。当时有天魔到他面前说:“我现在有佛宣说的一颂圣法。”仙人听后,立即请求说:“请为我演说。”天魔却说:“如果你能把皮剥下做纸,刺血做墨汁,剖开骨头做笔,来书写这一颂,我才可以讲给你听。”
仙人心想:“无量劫中,我常常被敌人、刽子手们用利刀割截身体、分解肢节。因于贪欲、钱财,我曾无数次地遭到斩杀、束缚、捶打等,感受过无量剧苦,但从未得到过丝毫实义。因此,我应当舍弃这虚假的肉身,来换得坚实的佛法。”经过思维,辨明了法与非法的差别,认识到圣法具有无比的大义,值得自己奉献身命而求取。以此求法善心,仙人踊跃欢喜地对天魔生起导师想、生起尊重心,并用利刀剥下自己的皮肤作纸,然后刺身出血作为墨水,又剖开骨头削成笔,之后合掌祈求说:“请你为我宣说从佛面前所得的偈子。正如你先前所要求的,我已经做到了。”
天魔见他如是恭敬圣法、为法舍身,心里感到忧愁,就忽然隐没不现。
仙人因此发下誓愿:“我今天对法生起恭敬心,为求法故,剥皮为纸、刺血为墨、折骨为笔,此善根终究不会失坏。如果我所说的这番话真实不虚;而且起慈悲心,为利众生而剥皮为纸、出血为墨、折骨为笔,此心也真实不虚的话,他方世界如果有大慈大悲的能说法者,应当显现在我面前。”
这时,距离三十二个佛刹的东方普无垢国土中有佛,名为净名王如来,了知仙人心中所想,并为教化南瞻部洲众生的缘故,于是在力士伸臂那么短的时间里,与五百位菩萨从空中来到仙人面前。仙人得蒙佛光照触,顿时止息了痛苦,身体也恢复如初,并于佛前听闻正法、得到无碍辩才。此后,仙人常常到城市村庄里,为众生宣演妙法,安置无量众生于三乘圣道中。(公案摘自《集一切福德三昧经》)
如是在因地中为了寻求正法,不惜用生命做代价而书写的经典,堆积起来有须弥山那么高。世尊视圣法为第一,为了圣法的缘故,心心念念都在行道当中,即使是最爱惜的身命尚且不顾惜,何况身外的王位、城市、村庄、宫殿、园林等一切世间所有物呢?更是无所不施。不仅行布施时为法舍身,而且其他各种难行苦行也无不圆满行持。
对此应当用心思维:世尊因地为什么要舍身为法?
经中说,因为世尊想到,过去世曾因贪嗔痴无数次地丧失性命,却未得到任何实义;一旦得闻圣教,就必定得大利益。认识到法的大义,认识到法的价值超过肉体生命无数倍,所以能不惜一切来寻求圣法。
世尊舍身求法的这种发心,无疑是我们所要效仿之处。也许目前还达不到强大的心力,但应发愿无余随学。譬如世间事业有成的许多人,在儿童时期就已经立下志愿,并一直好乐希求、不舍初衷;我们如今也要立下志愿:我一定要随学世尊因地求法的意乐、行为。对于当下能做到的励力实行,例如,不顾身心上的种种劳累与环境的恶劣,无论是饥寒还是风雨等,都一定要努力求法,勉励自心上进。不但布施行如此,其他持戒、安忍、精进、静虑、般若等,一切的难行苦行,都同样发心随学;随后再再串习、增强这种誓愿力。
实际上,“常随佛学”的量最为圆满,因为诸佛的功德是最为圆满。譬如,开明盛世提倡学习好人好事,如果有谁行为贤善,大家都会生起见贤思齐之心;现在则是要把随学拓展到最圆满的地步,誓愿学修诸佛的德行,最终学成与佛同等,就是完成了无上菩提。如今在立愿之初就把“量”扩展到最大,以此必然能够出现极殊胜的果报。又如在随喜愿王当中,对于十方三世五类众生的一切善根,下至地狱有情一刹那的微小善念,上到诸佛圆成菩提不可思议的善根,全部无余作随喜。由于随喜的对境是最圆满的量,所得到的善根福德也成为无量无边。
同样,随学之愿的量也需要扩展到最大,十方三世一切佛,从因到果之间的一切善行,全部发愿效仿行持。如是真心思维、用心体会,并于自心确立行愿,必定出现后文所说的不可思议功德。此处关键要启发出当下的善心,对于普贤行愿能至心好乐希求——所谓“求胜菩提心渴仰”,每当提及此无上愿王,就会引动、苏醒深厚的善根,从而顿时灭掉五无间罪等,使内在善根得到全面的开发。
“乃至树下成大菩提,示种种神通,起种种变化,现种种佛身,处种种众会,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,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,或处转轮圣王、小王眷属众会道场,或处刹利及婆罗门、长者、居士众会道场,乃至或处天龙八部、人、非人等众会道场。处于如是种种众会,以圆满音,如大雷震,随其乐欲,成熟众生,乃至示现入于涅槃。如是一切,我皆随学。”
上文以布施波罗蜜多代表一切因地的菩提行海,此段则以八相成道的事业相,代表果地一切事业海。
随学的内容不仅包括因地,还包括果地,也就是对于菩提道从始到终一切历程中的善心善行,我们都要随学。了知世尊的因行,依此确定自己当前的下手处或行道处;了知最终的果德,就要发誓学到究竟为止。如是具备菩提道全程的观点而随学,能够很快打开心量并渐趋深广,不会再拘泥于狭义的善法,或以少善为足。因此,普贤行愿对于修行方面的资助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;如果没有普贤菩萨愿文的启发,我们大概做梦也想不到应当如是发愿。也就是借助圣教的启发方才发动善根,否则可能一直在世间的蝇头小利里缠绕不休,如同蚂蚁的活动仅限于狭小空间般。
问:佛陀的果位事业如何?对于遥不可及的佛陀果位事业,目前我等应当如何随学?
答:总而言之,毗卢遮那如来代表法身佛,佛的法界藏心随应无量众生的机缘,现出无量报化色身与利生事业。例如佛在菩提树下成就大菩提,示现种种神通变化,显现各种报、化等佛身,处在各种众会之中。或者处在一切诸大菩萨集聚的道场;或者处在声闻、辟支佛的众会道场;或者处在转轮圣王、小王眷属,各种王城的众会道场;或者处在婆罗门、长者、居士的众会道场;或者处在天龙八部、人、非人等众会道场。于如是各类圣者凡夫,小乘大乘等会众的道场当中,以圆满的法音,如同雷震天地般宣演佛法,随顺众生的乐欲,使未种善根者种下善根;已种善根者令其增长;已增长善根者令得成熟;已经成熟者获得解脱……如是乃至一期度生因缘完毕,示现入于涅槃等,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果地圆满利他事业相(这里主要举说法为例,实际包含了佛在各个世界里示现的各种稀奇的幻变事业),我们以渴仰之心,发誓全部随学,最终就一定能做到跟毗卢遮那如来一样。
“如今世尊毘卢遮那,如是尽法界、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,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,于念念中,我皆随学。”
之后把一尊佛扩展为尽法界、虚空界,十方三世一切佛刹里任何一个极微尘中的一切如来,彼等因行果德的一切菩提行海,我都发愿一一随学。
体普贤本来圆具一切妙行,觉悟或显发后即可从中流现一切妙用。基于此理,我们应当励力在内心立志随学佛陀,毫无遗漏和局限地效仿法界诸佛从因至果的菩提行海,尽可能地扩展心量,贯彻到每一念中。从此没有一念不在随学,没有一念落于颠倒行中,这就是我们向上的志愿。
既然如是发愿常随佛学,之后就不能自甘堕落、行持各种庸俗下劣的行为,而要开始转变自心。对此一旦具备胜解信,具备对于普贤行愿的深心渴仰,乐于在自心中起愿串习,则以行愿的力量,整个人的气质、境缘等必定发生转变,乃至于各种受用、相好、辩才、智慧、神通,无量的功德海等等,都会因此而现前。
“如是虚空界尽、众生界尽、众生业尽、众生烦恼尽,我此随学无有穷尽。念念相续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无有疲厌。”
常随佛学同样是无尽的行愿。此时需要提起心力、真心发愿:乃至虚空界尽、众生界尽、众生业尽、众生烦恼尽,我的随学才穷尽,但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没有尽的缘故,我的随学也无有穷尽。而且念念相续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无有疲厌。这种勇猛、圆满的因地志愿,是超出一切世间、到达极致、无尽圆满的大愿,因此称为大愿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