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
第一章 礼敬诸佛

《普贤行愿初机导引(上)》 ︱ 智圆法师 编述 ︱

第一章 礼敬诸佛

普贤菩萨告善财言:善男子!言礼敬诸佛者:所有尽法界、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,我以普贤行愿力故,深心信解,如对目前,悉以清净身语意业,常修礼敬。一一佛所,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,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。虚空界尽,我礼乃尽,以虚空界不可尽故,我此礼敬,无有穷尽。如是乃至众生界尽、众生业尽、众生烦恼尽,我礼乃尽。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,我此礼敬无有穷尽。念念相续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无有疲厌。

首先以礼敬诸佛为例,讲明普贤大愿的修持行相。

所观境是尽法界、虚空界的十方三世一切佛,数量有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(即无量无数)。

能观者是不生不灭的法界心。如果以有生灭的分别心观修,除了每次缘一种境之外,必定无法缘于多种,又怎能在一念间遍礼十方三世一切佛呢?然而,海印三昧遍照一切诸法,能够以一念遍入一切而无不摄入,所以是一礼一切礼,一念一切念,这便叫做圆。它绝不同于生灭分别心里的事,否则十方三世就难以融通——现前无法礼敬过去佛和未来佛,且礼敬一佛也不能遍礼十方一切佛。

由此可知,礼敬愿王的所观境是全法界——十方三世都是不二的法界,没有法界之外的法,十大愿王都同样以十方三世为所观境,这就不是生灭心能够缘取的境相。

修普贤行愿的两个要点

我们为什么要发起行愿?因为需要以行愿来趣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。

有人会问:如何修持这种行愿呢?

回答:目前主要是让我们发起行愿,而不是必须行到、做到。处于凡夫位,要以两个最重要的因修习普贤行愿:一、胜解信;二、普贤行愿力。

第一、关于胜解信,经文讲第一愿时说“深心信解,如对目前”,第二愿说“甚深胜解,现前知见”,第三愿用的是“起深信解,现前知见”,表达方式不同,法义其实一致,均指胜解信或者深忍信。在现前尚未证得的时候,我们应力求引生胜解。如果了达圆教的理趣,就能够对此行愿深信不疑;如果尚未通达,至少也要仰信佛语,相信最终回归法界时,现前的就是这种境界。也就是说,成佛的标志即现前一切种智,在海印三昧里,一切法一时全部照见。至于如何礼敬、供养、称赞、请转、回向等,都无非是这一范畴当中的事。

那么,如何才能产生定解呢?

首先破除法我执,了知一切法本来空性,以免误认为有一个个独立自主的法。或者说,通达圆教理趣的第一步是必须学好空性,一旦懂得一切法无我、无自性,才可能认识到心外无物。否则,妄心已经把原本不二的法界认定成十方三世等各个独立的实法,又怎么可能发起周遍的普贤行愿呢?

一切法都毫不可得,只是在众生的妄识前似有实体,实相就是法界。一旦破除时空的错觉,直下回归法住法位、圆融不二的法界,才能了达空间的无边无际、时间的无始无终,所谓“十方广大无边,三世流通不尽”。诸法本来即是圆满法界,远离戏论,无所安立。然而诸佛以现前或彻证海印三昧的缘故,十方三世一切法,一时在心中圆现。从中起现的任何一种妙用,也无不圆满周遍(这就是从体普贤起用普贤)。

第二、普贤行愿力,指缘果位普贤的境地为目标,发愿证得无上佛果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。这也是对于菩提心最圆满的诠释。初学者虽以勤作的方式发菩提心、求证无上佛果,但如果对甚深圆教经典缺乏了解,心中仍不免空空洞洞,对于最高果位的“无上佛果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不得而知了。

其实,发菩提心是一种求果的智慧——立誓现前本来智慧,现前不可思议解脱境界。之后所出现的行为,就是普贤行。当然,它不可能以分段生灭心的方式修持,在众生当前还不能契合圆观之时,必须注重当下一念的把握,因为因果就在当下一念上建立,苦乐祸福都基于这一念,故应励力使当下一念符合法道,积聚升华的因缘。同时也要知道,仅此并不究竟,我们需要建立法道上后后的一切因果,最终要达到“生灭灭已,寂灭现前”,超出生灭心的状况时,才能趣入圆顿,升华成佛。

总之,普贤十大愿王所述不外如是体与用。在凡夫位仅以通达圆教理趣而确信,实相并非如我心前所现,它实际是不二的法界,以此胜解信遍礼十方三世一切佛;其次以行愿力随顺誓证无上果位的大愿而作意。即使当前的作意与真正的普贤行愿相比并不全等,但从因和缘起的方向而言,已经是决定朝向、希求无上佛果。如此修持普贤行愿,不久定当与普贤菩萨同等。

以胜解信与行愿力作意

在具足胜解信和行愿力之后,随分地作意、行持,是初学者现前能够做到的。

譬如供养时,深信十方三世就在我的真心实相之中,从不曾离开,或者说一真法界就是本来的自己。从而观修把十方三世法界的一切供品,全部用作供养,所供之境也是法界一切佛陀,因为一切本来都是同体不二。

如是随顺法界实相作意,而不是随顺虚妄分别范畴里的错乱境界,则终将现前不可思议解脱境界。否则,落在妄执当中,把一切生死幻梦中的山执为山,水执为水,桌子执为桌子等,又哪里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呢?

又如回向,如果具有胜解信和行愿力,就决定会作圆教的回向,不再狭隘地处理事情;也不会在修集善根后只回向现前利益,而是会无分别地合集十方三世自他、有漏无漏一切善根,并无余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。

愿无尽

那么,发愿截止到何时呢?

真心无始无终,没有边际(如果它有边际,那就只能到一定时间为止),所以行愿也是无尽的。所谓“十世古今,不离当念”,在《华严经》里常常说十无尽句,在《行愿品》中每一愿王的结束句是归摄为四无尽。

以礼敬诸佛为例,虚空界穷尽之时,我的礼敬才穷尽,因为虚空不可穷尽的缘故,我的礼敬也没有穷尽;众生界、众生业、众生烦恼也是同样,以这一切都无尽的缘故,我的礼敬没有穷尽。而且念念相续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无有疲厌。可谓是无有穷尽的大愿王。

我们目前需要随经文所说而发愿,才能相合本性;如果拒绝或排斥,反而成了颠倒。

以普贤行愿还归法界

当下就是我们从此回头、走上还归法界之路的时刻。过去从清净法界里堕落,一直沉陷错乱之中,由最初一念入于轮回幻梦,之后以梦中的各种迷乱标准,认错为对、认颠倒为真实。这一切错乱的根源无非是执著人我和法我,从而一直计较、执著,处在各种狂乱的造作当中不知自返。

如今随学普贤行愿,目的就是要踏上回归之路。这条心路以发愿作为起点,而且并不局限在很低浅的层面上。善根深厚的人,从发愿起始就已经向最高的境界看齐,他的愿终归只有一个——回归法界。

学习十大愿王正是要把握这一要点。否则,可能很多修学者只是从偈颂知道要发愿生生世世出家,让善知识常生欢喜,或者要利益众生等等,却根本不了解发普贤行愿的目的是还归法界、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。于是不但没有搞清楚基本方向,也落空了最根本的要点,就很可惜。

不仅如此,对于《行愿品》所说的以导归极乐来迅速完成普贤大愿,也根本无法圆融贯通——为什么如此不可思议的愿王,通过往生极乐世界就能现前成就。原本需要经过无数劫才能达到的高深地道,通过在即生中发起普贤行愿,临终往生极乐世界,依弥陀愿海的威神力加被,竟能迅速圆成!他不知道为什么《普贤行愿》会属于净土经典,对于净宗学人修学普贤行愿也感到大惑不解。

其实,发普贤行愿是往生净土最大的“助推器”,此中缘起的迅捷在于它是直接去往还归法界的方向(相比而言,缺少了普贤行愿,在修行净土的进程上就差了许多);而且此愿一经确立必定速疾成就,因为往生后蒙佛力加被,行愿也得以开发。

由此可见,把整个普贤行愿完全在自己内心树立起来才是当前的关键。

以上对第一愿王大致作了解释,其余九大愿王的相关内涵也可以此类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