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
第九章 恒顺众生

《普贤行愿初机导引(上)》 ︱ 智圆法师 编述 ︱

以下讲述“以大悲心随顺众生即是供养如来”的道理。

何以故?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。因于众生而起大悲,因于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觉。譬如旷野沙碛之中,有大树王,若根得水,枝叶华果悉皆繁茂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,亦复如是。一切众生而为树根,诸佛菩萨而为华果,以大悲水饶益众生,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。

总括而言,由于符合如来心的缘故,随顺众生就是供养诸佛。具体则需了知:如来以何者为体?他是如何圆满道业而成佛?我们怎样做才是对佛的真实供养?

诸佛如来都以大悲心为体,能够随顺佛心才成为真实供养。譬如父子种姓既然相同,父亲作何行业,儿子也需要如是行持,这才算体贴父心,成为孝养。懂得此理后,会非常心甘情愿、欢喜地去利益众生,不会抱怨众生耽误了自己亲近、供养佛陀的机会等。

诸佛因地也都是因众生而发大悲心,因大悲心而生起菩提心,再因菩提心成就等正觉,从始至终大悲心都不可或缺。我们如果能以念念利益众生来长养菩提花果,就合乎菩提道的法则,合乎诸佛如来一贯的行持。如是自心随顺符合如来心,才成为供养;否则,心已背离或不随顺,或者气氛不谐,无论表面上做了多少,也不成为真实供养。再者,利益众生能得十方诸佛欢喜加持,更何况大悲心符合自身的佛性,佛性由此得以开发,将不断地长养菩提花果。这是以悲为方便而得到智慧,其中道理,十分微妙。

以譬喻抉择:在旷野沙漠之中有一棵大树王,如果它的根得到了水,那么枝叶花果都会生长繁茂;否则,枝叶花果都无法发荣滋长。“大树王”,比喻正等觉佛性,它需要借助利他之方便才能显发。否则,缺乏了大悲的滋润,自我封闭的内心如处荒漠之中,诸多枝叶花果般的功德就难以生长。而众生犹如树根,大悲饶益如同以水浇灌,能令本具的枝叶花果滋荣茂盛,繁花硕果,无量无数。

未明此理时,总以偏狭的想法自作主张,自定行为章程,以为要如何如何做才能占便宜、得利益。岂不知那些由无始积习形成的看法,不过是在错觉中做出错误判断的非理观念。终究会发现:跟当初预想的结果截然相反,恰恰事与愿违。以为能利益自己,其实是自我损害;以为对自己有损,实际是得到大利益。

讲记上文一再强调,二我执是障碍自心妙用现前的根本。使我们一直在妄想的小圈子里打转,发出错误的心念、行为,得到的只是由错乱心识变现、毫无实义的果报;认清彼等伎俩后,就要把二我执从内心逐步清除,让自性普贤的力量得以显发,遍现光明、平等的妙行。稍有善根者应能体会到后者完全契合本性,跟前者截然不同。即使只是完整念诵一遍《普贤行愿》,洞见所述广大圆满、周遍无尽的境界超过一切世间量,也会意识到它指示了一条回归本性最直接的路,以此必能真正开发心性的无边妙力。

领悟此理,才能以极大的积极性主动投入于普贤妙行中。以观念的猛醒,智慧的开发,使行为的张力变得无限无边,在任何时处都充满朝气。若能进一步推展这种力量,达至圆满、尽法界的量,就会成为普贤行愿力,能够“念念相续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无有疲厌”,一直乐此不疲。我们之所以会感到疲厌,不外是因为觉得自己吃亏了,有苦了,不理想,或者枯燥乏味,没有乐趣等等。其实还是没有通晓,其中的缘起律最为符合本性,如是行持也最具无穷利益,否则,疲厌自然烟消云散,怎么可能疲厌呢?欢喜都来不及!

菩萨又名“勇士”、“坚固”。意为内心勇悍、不动摇,以此能够度越菩提行海。我们既然誓愿开显本性所有的力用,就首先需要明理,需要具足胜解信。在道理上断除犹疑、得到确定之后,发愿和行持才能有大力量。

何以故?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,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。

欲求证得诸佛菩萨智慧花果,只要用大悲水利益众生就足够了。悲为方便,智则是方便生,由悲发智。

本具无量的智慧,在众生位被我执封闭,找不到本来的面目,反而一直把妄相看作自己,并以习性的力量固执不已,犹如陷入怪圈一般,不得出脱。只有在根本上将我执拔除,才能“尽大地是法身”;如果死死守住,时时紧盯,认为当下五蕴幻相才是我,则万法就不是自己,也就不随己自在了。虽然以为是在利益自己,但实际只是作茧自缚。这背理而行的我执作为轮回动力的源泉,一切颠倒的心态、行为,各种的违逆、衰损等,全都由它而来。由于无法生发善根,本性的菩提大树就一直枯萎不振,开不出智慧花果。

如今正是要用方便来扩展心量。不以自我为中心,恒以众生为中心。将我爱执转换为他爱执,转换为自他平等、自他相换、自轻他重等等,只要能转换自心,发起菩提心,就有了广阔的心量,不再念念想着:一定要利益我,什么都要供养我,随顺我……

过去世中念念为我,使本来的佛性以妄想而蒙蔽、迷失,从众生内心只会不断地出现贪嗔痴、各种杂染业以及苦恼,成为“法身流转五道”。虽然是以法身起用,但依随迷染因缘与颠倒无明的配合,就只会出现各种贪嗔痴、嫉妒、我慢、谄诳、散乱等烦恼心,乃至无数的惑业痛苦。可见,这种我执的方式完全是颠倒,完全是自损损他、自找苦吃、自找迷乱而已。现今不再任其发展,誓以普贤行愿来及早回归,显发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——生命的最终归宿,也就是成就等正觉,或者说现前寂光净土、回归法界等等。

总之,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即是方便,方便生则是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。无上庄严的智慧花果,是以修悲心、发菩提心、饶益众生而自然出现的。

是故菩提属于众生,若无众生,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。

以大悲水饶益众生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缘故,菩提属于众生。如果缺少了众生,一切菩萨都不能成就无上正觉。因为没有境缘,就无法发起悲心,从而不生菩提心,方便也就无从谈起,又怎能开发本性、成就无上正觉呢?

只有在众生界中随顺众生修行,开启心性的无边大用,妙观察智、平等性智、成所作智、大圆镜智才会无余显发。

本性之中,智悲不二的缘故,启开悲心则智慧的妙用自然出现。日常生活处处可见,当一个人以悲心为别人考虑时,他的善巧方便也自然能做到种种难行之事。又譬如一位女性出于母爱,自然会做出各种照顾孩子的行为,并不需要他人教导。这也是内心的一分慈悲显露时,一分智慧也就跟随而具足。当然,由于欠缺佛法,悲心和智慧会开发得很局限,且只限于自己所执著的对境。而修行人则应以极远大的眼光,从有限的一点一滴扩展到无量。比如一旦发现随喜之心符合本性,就要尽可能地扩展,无限地扩展,乃至推展到普贤随喜愿王无尽的本性,之后的修行必定突飞猛进。

由此不难看出利他的好处:能够随顺众生,内心就开明而畅通,有助于修行的成长,形成博大的胸襟,乃至升华自心,拓展生命的境界。德性、智慧不期而至,同时,无论到哪里都深受欢迎,因为他在任何时处能体贴、照顾、关怀其他有情;相反,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,不可能受到人们的喜爱,大家会觉得他习性深重,从不替别人着想,只知道为自己考虑等等。

大乘行人既已发誓利他,就要作圆遍的开发。不应只是短浅地注意到一个小范围,而应当怀有一种大气魄,把自己设定的各种屏障,像是民族、观念、心性、文化等各种偏执全部扫空,以法界为量,把自心拓展开来,把关怀遍周法界。任何一种偏执都会成为一道墙,把自心困于其中。譬如以民族观念执著自方,对其他民族一概排拒,就等于自作障碍,不愿包容、随顺所有人。

如果任由偏执心作主,它就只会选择适合自己“口味”的东西,把其他一切都拒之门外,又怎能发起普贤大愿呢?它与本性或所证的法界根本不相契合。我们修学普贤行愿,无非是要返迷归悟,全盘改过自新,要意识到自己即是周遍的体普贤,要证到跟普贤菩萨同等的境界。然而,当自己不被偏执所转时,才是真正开始随学。

如何随学呢?观念透彻之后,依经文所说而如是用心、作意,立愿之余实际行为也做到随顺,就直接契合了普贤果地。如此一次又一次地随文作观,自己终将成为普贤菩萨。最初以缘起的慧眼认识到理如是、法如是,观念上的完全确定使心力猛利,乃至一念之间超越无数时空,把所发行愿扩展到尽未来际。这就是以智慧的力量,使得内心无限开发。

若能如此,则此次修学《普贤行愿》才算是具有了实义。否则,对于其中甚深理趣并不理解的人,虽然念诵也有功德,但并没有切中要害。无论修学任何一部法,都需要猛利地变动自心,需要一种很大的感悟,来发起尽未来际奉行不渝的心力。由此才能真正进入角色,不会觉得《普贤行愿》等跟自己无关。拓开了这一根本,才会有“深心渴仰”的内涵,才会开始真正至心受持。

善男子!汝于此义,应如是解。以于众生心平等故,则能成就圆满大悲,以大悲心随众生故,则能成就供养如来。

于此总结“以大悲心随顺众生就是供养如来”的理趣。

如果过去以片面的观念,偏要把佛和众生分开看待,不符合平等性,现今则需了知,众生和佛同气相连,我们对众生平等用心,才能成就圆满的大悲,以大悲心随顺众生,恰恰是随顺了诸佛,成为对诸佛的真正供养。相反,如果舍弃众生而供佛,即使再多的供品也不成为真实供养,佛显现上也不会欢喜。譬如母亲有很多孩子,如果自己对兄弟姐妹弃之不顾,却拿很多东西拼命地讨好并向母亲表白,母亲也未必欢喜——不能替母亲分忧,就不成为供养。

可见,任何行为都需要首先以智慧抉择,之后做任何事才能善巧融通。有智慧的人无论在哪个场合,都会随顺众生,一团和气,没有障碍;没有智慧的人则不仅见解上搅扰不清,而且行为上也总出现偏差,前面似乎处处有障碍。其实是因为未随顺缘起规则,未随顺于真理之路,当然就行不通。

古人说:“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。”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,遇到挫折、困难,或者各方面处理不恰当,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,从自身上找原因。行不通肯定是因为自己没把握好关要,导致打不开心量,走不顺路途。或者一旦背逆正理,则无论是伦理关系,还是自己的心情、环境,方方面面都感觉不通。这些就是业障相。等到调整过来自己的观念,理路顺畅了,方方面面的关系也就顺畅,很多事情自然通行无阻,业障也很快消除。

普贤行正是符合法界,符合本性的缘故,依此行持,必无任何不通畅处。自心开通,方方面面也就通畅,这就是无碍。如是进展下去,必然出现无障碍法界,出现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。

如果内心排斥普贤行愿,首先落于法我执的罗网当中,进一步落到更低层的人我执的圈套中,一整套的错乱系统会使其处处不妙,处处碰壁,处处不通。同时感觉憋闷、忧郁,内心翻动不已,状况很差。内在系统一团糟,外在也不会感召妙好的境界,异熟果、等流果、增上果等都越来越不善妙。

菩萨如是随顺众生,虚空界尽,众生界尽,众生业尽,众生烦恼尽,我此随顺无有穷尽。念念相续,无有间断。身语意业,无有疲厌。

随顺愿王最终同样是推展到无尽。《华严》里处处是十无尽句,表示法界没有边。任何局限、边际都是自己的虚妄分别圈定出来的,然而法界没有尽头与边际,所以我们发愿也应当归于无尽——时间无始无终,空间无边无际。

直至虚空界穷尽,众生界穷尽,众生业穷尽,众生烦恼穷尽,我的随顺才穷尽,由于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无有穷尽的缘故,我的随顺也没有穷尽。念念相续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无有疲厌。这就是我们的行愿,也是我们生命的发展方向。

一般世间人说的是天天要随顺自己,以自我为中心划圈圈,做什么都是为了自己等等。始终在这股势力当中缠绕不休,无法出脱,即是轮回。心心念念都在想:我怎么能得利益?或者怎样能使别人供养我、恭敬我等等,一切时处的出发点都是自我。岂不是成了随顺自己而“念念相续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无有疲厌”?比如,每天化妆需要好几个小时,做三顿饭又是很长时间,加上求名求利,求财求色,日日夜夜为自己奋斗不息。这颠倒的“无尽”,无疑是造成无尽轮回的根源。

现在则需反转过来,放下自我、随顺众生。自从内心发起了这种称性的行愿,就已经相合于法界之量,而不会有偏小或不平等的情形。自此,生命的道路可以决定下来——我们希求恒顺众生的普贤行,而且要扩展到无尽的时空界当中,使随顺没有终点、没有结束,成为无尽的行愿。尽法界的一切世界海,一切众生类,无论在哪里,都要建立普贤幢。任何时处都以平等饶益的心,行持随顺众生的普贤行,没有一刹那间断。

如果真能如是发愿,则必定一时之间就摧灭五无间罪,并如同核弹辐射般,极快、有力地消除各种内心的症结与偏执等。之后,由体普贤中任运发展出用普贤,从而速疾证入本有的普贤妙行境界。